游巾山得晴字

巾山何亭亭,拔地蹲中城。

苍龙擢双角,盘空斗孤撑。

崇雉俨环抱,兼如在涤牲。

有时霁雾搴,插我堂东荣。

虽劳拄笏望,犹赊杖藜行。

值兹阳和候,鲜晖吐新晴。

摆去缠牵累,少畅窥临情。

藉兰得胜引,共此酒一盛。

咏馀百忧集,乐极万感生。

去国魂难招,怀人涕易盈。

虽无丘壑姿,宿昔芥尘缨。

寄言山中叟,未慕同幽贞。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巾山的亭台多娇美,高耸在城市中央
青龙般的山峰尖锐如角,环绕天空独自支撑
城墙雄壮如雉堞环抱,仿佛洗涤过的牺牲
有时云雾散去,阳光照亮我堂屋东侧
尽管远望辛苦,但行走也值得期待
正值春暖花开,明媚阳光带来新生
摆脱繁琐事务,暂且放开心情欣赏
借兰花之清香,共饮此杯美酒
吟诗后忧虑涌上心头,快乐至极引发万千感慨
离开国都,灵魂难以召回,思念故人泪水易流
虽然我没有山水的风骨,但心中尘世的牵挂依然
寄语山中的老者,我并未向往你们的隐逸生活

注释

巾山:山名。
亭亭:形容高耸、挺拔。
蹲:位于、坐落在。
崇雉:高大的城墙。
涤牲:比喻经过洗礼或净化的事物。
霁雾:雨后初晴的云雾。
拄笏:手执手板以支撑身体,表示恭敬或劳累。
杖藜:藜杖,古代老人常持以助行。
阳和:温暖的春天。
窥临:偷看、欣赏。
胜引:美好的引导,此处指兰花的香气。
丘壑姿:山水的自然景色。
宿昔:过去、往昔。
芥尘缨:比喻世俗的琐事和束缚。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高斯得的《游巾山得晴字》描绘了巾山的雄伟景象和诗人游历其中的感悟。首句“巾山何亭亭”以拟人手法赞美山峰挺拔,犹如女子的秀美姿态。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苍龙擢双角,盘空斗孤撑”形象地刻画了山势的峥嵘,仿佛龙腾于天际,支撑着天空。

诗人进一步描述山的环绕与宁静,“崇雉俨环抱,兼如在涤牲”,暗示山的庄重与神圣。雨后初晴,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上,为诗人提供了登高远眺的时机。“虽劳拄笏望,犹赊杖藜行”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和行走的愉悦。

在这样的晴朗时刻,诗人暂时抛开烦恼,欣赏美景,借兰草的清香助兴,与酒共饮,但内心深处却涌起百感交集的情绪。远离都城的他,思念之情难以招回,而即使身处尘世,也希望能像山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

最后,诗人向山中的隐士寄语,表达自己虽然没有山水之志,但仍向往那份超脱世俗的坚贞。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77)

高斯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编局

舜为天子皋为士,瞽瞍杀人执而已。

从来三尺天下平,析律二端真可鄙。

近闻编局荡巢穴,尽取鼠辈尸诸市。

布衣韦带三十馀,笞配黥流动千里。

独遗太学四五士,但以奸京法从事。

秦相不重褒衣人,曷为忠恕而已矣。

乃知能掉三寸舌,极恶穷凶犹可恃。

大理得皋陶,汝曹应颡泚。

形式: 古风

觞客海棠下以东坡诗红萼是乡人之句分韵予得丝字

南国候伤早,东皇驾如驰。

月正未强半,红紫皆离披。

蜀花异凡品,作态能矜持。

可怜多迫蹴,竟随群卉移。

如彼市门女,狼籍施胭脂。

又如贱锦工,忙掷梭中丝。

匆匆不耐看,欲速将何为。

碧鸡有佳人,睡足晨妆迟。

含姿自爱惜,肯受春风欺。

思之不可见,感事肠生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谢郑如晦饷酒诗

渊明久闲居,欲酿苦无秫。

萧条倚东篱,目断杯中物。

可人王荆州,白衣来扣寂。

高情属天云,于今照方策。

我穷交旧绝,门外无行迹。

旧时如海肠,辙鲋等枯涩。

谁怜东溟臣,西江分一滴。

嗟哉子立贤,肯念黄州客。

清酒冬百壶,昔酒夏千石。

陶然北窗下,但觉天地窄。

东西高虽异,南北郑能一。

感荷吾子德,酬报乏圭璧。

但诵昌黎诗,以谢郑群锡。

形式: 古风

道中遇雨

车中览书罢,举头失青山。

五日无纤云,春晴固应悭。

须臾骤雨过,忽已罗青鬟。

天公自知我,所遇无不安。

奈何苦相戏,晦明翻覆间。

浮云虽暂收,未肯故山还。

终当买不借,践此泥涂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