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二首(其一)

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

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

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

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湖边最适合种植花草树木,高大的竹子可以长到三寻之高。
在城市住宅区,人们常有接近自然的想法,于是把竹子移到靠近墙边的地方阴凉处。
当你还在梦中未醒时,我这里正感受到炎热的侵袭。
不必担心竹子无法达到原本的高度,即使土地贫瘠,它也愿意努力生长成林。

注释

湖滨:湖边。
宜:适合。
草木:花草树木。
修竹:高大的竹子。
三寻:古代长度单位,约等于六尺。
廛居:城市住宅区。
野思:接近自然的想法。
移种:移植种植。
墙阴:墙边阴凉处。
及尔:当你。
迷未醒:还在梦中。
热正侵:正感受到炎热。
无嫌:不必担心。
不逮本:无法达到原本。
地薄:土地贫瘠。
肯成林:愿意努力生长成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咏竹二首》中的第一首,主要描绘了湖边竹子的生长环境和诗人对竹子的赞赏。"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开篇即写出湖畔之地适宜各种植物生长,而修长的竹子尤其引人注目,高达三寻(古代八尺为一寻),展现出竹子的挺拔与生机。"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诗人寓言般地表达了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内心渴望回归自然,将竹子种植在墙下,以求片刻宁静。

"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这里可能暗指竹子的特性——即使在炎热中也能保持清醒,给诗人带来清凉的感觉。"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诗人赞美竹子不挑剔生长条件,即使土壤贫瘠,也愿意努力生长,显示出坚韧不屈的精神,期待它能逐渐繁茂成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咏竹,寄寓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咏霜二首(其一)

江南雪不到,霜露满山村。

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

何曾凝沼渌,有意隔朝暾。

底日身无事,高眠不出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咏霜二首(其二)

清霜欺客病,乘夜逼窗扉。

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

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

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十日南归马上口占呈同事

南辕初喜去龙庭,入塞犹须阅月行。

汉马亦知归意速,朝旸已作故人迎。

经冬舞雪长相避,屈指新春旋复生。

想见雄州馈生菜,菜盘酪粥任纵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