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一)至仁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蕴蕴如何。

不全不缺,莫知所贶。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

化流瀛瀛,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赞颂那无比神圣的君王,他拥有极致的慈爱与仁德。美德如泉涌般遍布,这恩泽究竟多么深远。
他没有丝毫的缺陷,无人能完全了解他的赐予。赞颂那无比神圣的君王,他极为节俭且英明。
他的教化如河水般流淌,这影响有多广泛呢。不倨傲也不炫耀,无人能测度他的极限。

注释

猗皇:对神圣君主的尊称,表达极高的敬意。
至圣:极其神圣。
至惠至仁:极其仁慈和仁爱。
德施:施以德政。
蕴蕴:形容德泽深广的样子。
不全不缺:没有任何缺失,完美无瑕。
莫知所贶:没有人能完全知道或衡量他所赐予的好处。
至俭至明:极为节俭且非常明智。
化流:教化流传。
瀛瀛:形容广泛传播的样子,如同水流遍地。
不虢不赩:不傲慢、不炫耀,'虢'通'傲','赩'为炫耀之意。
莫知其极: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影响力或美德的极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君主的理想形象,通过对“猗皇”的四次赞颂,展现了其至高无上的德行与智慧。每两句构成一个层次,从外在的德行为之施展开到内在的品质描述,再到德化的广泛流布和深不可测的境界。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这一句直接点出“猗皇”的神圣与至上的美好,同时赋予了“惠”和“仁”的特性,是理想君主应有的品质。

接着,“德施蕴蕴,蕴蕴如何。”通过重复“蕴蕴”来强调其德行的深远和无尽,如同滚滚江水,不知其终极。这里的“如何”表达了一种对君主德行难以衡量、不可思议的情感。

然后,“不全不缺,莫知所贶。”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平衡与适中的理念,即使得君主的德行为没有过度也无所缺失,恰到好处。这里的“莫知”和前面的“如何”相呼应,都在强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再下一句,“猗皇至俭至明。”又一次肯定了君主的圣明与节俭,这里的“至俭”突显出理想中的节约自持,反映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要求。

紧接着,“化流瀛瀛,瀛瀛如何。”这里的“化流”形象强烈,表达了君主德行如同江河般广泛地流传开去,而“瀛瀛如何”又一次体现了对这种德行为深远影响难以言说的赞叹。

最后,“不虢不赩,莫知其极。”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君主德行的无边际,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品质,都达到了无法衡量的境界。这里的“莫知”与前文呼应,再一次突出了对君主德行为高不可攀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反复使用“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等词汇,以及“蕴蕴如何”、“瀛瀛如何”、“莫知所贶”、“莫知其极”的重复与呼应,营造出一种崇高、神圣不可企及的氛围。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强调君主德行的完美无瑕和超凡脱俗,这种赞颂手法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对理想君主形象的一种典型塑造。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二)至慈

至化之深兮,猗猗娭娭。如煦如吹,如负如持。

而不知其慈,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

至化之极兮,瀛瀛溶溶。如涵如封,如随如从。

而不知其功,故莫由莫己,顺时而理。

形式: 四言诗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三)至劳

至哉勤绩,不盈不延。谁能颂之,我请颂焉。

于戏劳王,勤亦何极。济尔九土,山川沟洫。

至哉俭德,不丰不敷。谁能颂之,我请颂夫。

于戏劳王,俭亦何深。戒尔万代,奢侈荒淫。

至哉茂功,不升不圯。谁能颂之,我请颂矣。

于戏劳王,功亦何大。去尔兆庶,洪湮灾害。

形式: 四言诗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四)至正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形式: 四言诗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五)至理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

意彼刑法,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

所谓代刑,以道去杀。呜呼呜呼,人不斯察。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