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居

浩然巾杖立秋钟,院舍门门细径通。

柏子有芽生塔地,鹤毛无响堕廊风。

闲栖已合称高士,清论除非对远公。

不厌浮尘拟何了,片心难舍此缘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在秋意渐浓的时分,我独自拄杖站立,四周是寂静的院落,小路蜿蜒通向各处。
柏树种子在佛塔下的土地上萌发,廊檐上的鹤羽无声地落下,只听见微风轻拂。
我悠闲地栖息,已经足以被称为高洁之士,只有与远方的高僧交谈,才能有这样清雅的讨论。
对于尘世的纷扰,我并不感到厌倦,但我的心难以割舍这份缘分。

注释

浩然:形容人品高尚,胸怀坦荡。
巾杖:头巾和手杖,常用来形容老者。
立秋钟:秋分时的钟声。
院舍:庭院房屋。
细径:狭窄的小路。
柏子:柏树的种子。
塔地:佛塔周围的土地。
鹤毛:鹤的羽毛。
廊风:廊檐上的风。
闲栖:悠闲地栖息。
高士:品德高尚的人。
远公:古代高僧名,这里泛指远方的高僧。
浮尘:世俗的纷扰。
拟何了:打算怎样了结。
片心:一片心,指全部的心思。
此缘:这份缘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逋的《寺居》,描绘了僧人居住的环境和心境。首句“浩然巾杖立秋钟”展现了僧人在秋日敲钟声中独自站立的形象,透出一种超然的气度。接下来的“院舍门门细径通”描绘了寺庙内宁静而幽深的小路,暗示着僧人的生活简单而有序。

“柏子有芽生塔地,鹤毛无响堕廊风”两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柏树的种子在塔地生长,象征着生机与禅意;鹤毛无声地飘落,渲染出静谧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清寂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闲栖已合称高士,清论除非对远公”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高尚品格和对深沉哲理的探讨,只有像远公这样的高僧才能与之进行深入的清谈。最后一句“不厌浮尘拟何了,片心难舍此缘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淡然,以及对寺庙生活的深深眷恋,流露出其内心的超脱与执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生活的宁静与超然,体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杂兴四首(其四)

掉臂何妨入隐沦,高贤应总贵全真。

次山有以称聱叟,鲁望兼之传散人。

拂水远天孤榜晚,夹村微雨一犁春。

不知图画谁名手,状取江湖太古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杂兴四首(其三)

湖上山林画不如,霜天时候属园庐。

梯斜晚树收红柿,筒直寒流得白鱼。

石上琴尊苔野净,篱阴鸡犬竹丛疏。

一关兼是和云掩,敢道门无卿相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杂兴四首(其二)

散帙挥毫总不忺,病怀愁绪坐相兼。

苔痕作意生秋壁,树影无端上古帘。

一壑等闲甘汩汩,五门平昔避炎炎。

惟应数刻清凉梦,时曲颜肱兴未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杂兴四首(其一)

短褐萧萧顶幅巾,拥书才罢即嚬呻。

耕樵可似居山者,饮馔长如病酒人。

闭户不无慵答客,焚香除是静朝贞。

前贤风概聊希拟,一刺偏多井大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