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洞

才出尘来尚未知,渐攀藤竹渐临危。

伏流似是龙藏处,古树应无春到时。

谁把石崖齐刬削,直教云气当帘帷。

良工画得犹宜秘,莫与凡夫肉眼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刚刚脱离尘世还不自知,一步步攀援藤竹接近险境。
潜流似乎隐藏着龙的居所,古老的树木大概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
谁人将石崖平整如削,使得云雾仿佛成了帘幕。
技艺高超的匠人描绘得如此神秘,切勿让凡夫俗子轻易观看。

注释

尘来:指世俗或尘世。
藤竹:象征艰难的环境。
伏流:暗流或隐藏的水流。
龙藏处:比喻神秘或神圣的地方。
刬削:削平或平整。
云气:形容云雾缭绕。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凡夫肉眼:普通人的眼睛,比喻缺乏鉴赏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山谷景象,诗人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开篇“才出尘来尚未知”表达了诗人刚刚离开世俗纷扰,步入自然界的意境。紧接着“渐攀藤竹渐临危”则展示了诗人在探索这片山谷时所面对的险峻环境。

“伏流似是龙藏处,古树应无春到时。”这里,诗人将潺潺溪水比作隐藏其中的龙,凸显出自然景物的神秘与力量。同时,通过“古树”这一意象,传达了时间的沉淀和季节更迭的静谧。

接着,“谁把石崖齐刬削,直教云气当帘帷。”诗人对这自然界中巧夺天工的景观提出了疑问,似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云气当帘帷”则形象地描绘了山谷间云雾缭绕,如同细腻的纱帐。

最后,“良工画得犹宜秘,莫与凡夫肉眼窥。”诗人将这山谷比作一幅高明画师的作品,而这种美,不是凡俗之人的肉眼所能窥测。这里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敬畏和赞赏,同时也隐含着对世俗视角的超越。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深刻而又神秘的感受和认识。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远山

最能牵病眼,天际一山横。

尽日是秋色,无人知地名。

暗时云自合,缺处路应平。

才子沾衣泪,千秋共此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閒夜

披衣坐小亭,夜气拂人清。

月暗先成晕,虫吟不识名。

举杯期混沌,开卷赏茎英。

此兴知谁会,松风鹤睡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閒居

无物可劳情,空郊日闭扃。

雨吟春破碎,贫饮客凋零。

世事重江险,才名一梦醒。

同心秪松柏,见我尚青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嗟尔羽虫类,昂然冠距粗。

徒为识昏晓,犹未免庖厨。

年少苦令斗,主人频见呼。

宁思避弋者,天外去鸿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