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盎中有声囊不瘿,咽息不如带加紧。

人生七十今已半,一饱无时何可忍。

公侯早岁有如此,奴婢蓐食支夜永。

向来糠籺之子孙,居邻无僧家有井。

形式: 古风

翻译

酒壶中传出声音,酒囊并未鼓胀,呼吸微弱比不上衣带紧束。
如今人到七十,人生已过半,常常食不果腹,怎能忍受这样的困苦?
那些早年的公侯贵族们,享受着奢华生活,奴婢们整夜忙碌不停。
我们的后代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邻居虽无寺庙,但有井可以取水。

注释

盎:酒壶。
声:声音。
囊:酒囊。
瘿:肿胀。
咽息:呼吸。
带:衣带。
紧:紧束。
人生七十:古时认为人的寿命为七十岁。
今已半:已经过半。
一饱:饱餐。
公侯:古代贵族。
早岁:年轻时。
奴婢:仆人。
蓐食:黎明前起床工作。
糠籺:粗糙的食物。
子孙:后代。
僧家:寺庙。
井:水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拟古》,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生活的感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首句“盎中有声囊不瘿”形象地写出家中贫寒,器物简陋,连盛饭的容器都发出响声,暗示生活艰难;“咽息不如带加紧”则比喻生活压力大,连呼吸都感到紧迫。接下来,诗人以“人生七十今已半,一饱无时何可忍”表达对自己及同阶层人长期饥饿的无奈,感叹人生苦短却难以温饱。

诗人进一步通过“公侯早岁有如此,奴婢蓐食支夜永”对比权贵与贫贱的差距,指出富贵人家即使年轻时便享尽奢华,而底层人民如奴婢般辛苦劳作,夜晚也难以安眠。最后两句“向来糠籺之子孙,居邻无僧家有井”,揭示了贫富之间的鲜明对比,即使是糠籺(粗劣食物)之家,连邻居的僧人院落都有井可以取水,生活条件相差悬殊。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揭示社会现实,体现了陈师道诗歌的民生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忧虑。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还里

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

慷慨四方志,老衰但悲伤。

虚名自成误,失得略相当。

暮年还家乐,未觉道路长。

闾里喜我来,车马塞康庄。

争前借言色,草木亦晶光。

向来千人聚,一老独倘佯。

手开南阳阡,松柏郁苍苍。

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

平生功名念,倒海浣我肠。

款段引下泽,断弦更空觞。

尚恐北山南,有文移路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陈留市隐者

陈留人物后,疑有隐屠耕。

斯人岂其徒,满腹一杯羹。

婷婷小家子,与翁同醉醒。

薄暮行且歌,问之讳姓名。

子岂达者与,槁竹聊一鸣。

老生何所因,稍稍声过情。

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

诗书工发冢,刀籋得养生。

飞走不同穴,孔突不暇黔。

形式: 古风

和苏公洞庭春色

洞庭千木奴,寸丝不挂手。

来输步兵厨,酿作青田酒。

王家玉东西,未觉岁华走。

方从罗浮山,已作南阳寿。

还将瓮头春,慰子雪入牖。

我方缚禅律,一举烦屡嗅。

东坡酒中仙,醉墨粲星斗。

诗成以属我,千金须弊帚。

何曾樽俎间,著客面黧黝。

定须笑美人,蘸甲不濡口。

形式: 古风

和范教授同游桓山

送客寻山已自仙,行谈坐笑复忘年。

平郊走马斜阳里,破屋传杯积水边。

洗壁题名留岁月,登高著句记山川。

风流幕下诸公子,缩手吟边更觉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