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弄月溪吴山人

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

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

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

高踪邈难追,可与古人比。

清扬杳莫睹,白云空望美。

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曾经听说庞德公,居住在洞湖边的水边。
他一生都在鹿门山度过,从不踏入襄阳城内。
他的丈夫在月光下嬉戏,清光洒满淮河两岸。
他的高尚品行难以追寻,堪比古代圣贤。
他的清雅风姿难以见到,只能仰望那片白云寄托思念。
等我离开人世间,与你携手去拜访松子仙人。

注释

庞德公:东汉时期的隐士。
洞湖水:指湖北的洞庭湖。
栖鹿门:鹿门山,庞德公隐居之地。
襄阳市:湖北省襄阳市,庞德公未涉足的地方。
夫君:可能指庞德公的配偶或代称。
清淮里:清澈的淮河水边。
高踪:高尚的行为和足迹。
古人比:与古代贤人相比。
杳莫睹:难以看见。
白云空望美:以白云寄托对美的向往。
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此处可能象征超脱尘世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境界。从“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开始,便设定了一种宁静幽深的居所,庞德公选择在自然美景中度过一生。而“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拒绝和超然。

接着,“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这两句描绘了一种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弄月”意味着与月亮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而“灭景”则是借由月光来消融世间的尘俗,使心灵得以净化。这里的“夫君”可能指的是庞德公,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高踪邈难追, 可与古人比”两句则是对那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者的赞誉。这里的“高踪”指的是那些已逝去的人物,他们的精神足迹已经很难被后人所追随,但他们的风范却可与古代隐逸之士相比。

最后,“清扬杳莫睹,白云空望美。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几句,则是诗人的自我表达和对未来生活状态的憧憬。“清扬杳莫睹”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难以被世俗所见到的境界。而“白云空望美”则是这种境界之下的心灵之美。最后两句,“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告别,以及与自然和解脱之间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庞德公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切向往。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寄远十一首(其一)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

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

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寄远十一首(其二)

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

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

念此送短书,愿因双飞鸿。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寄远十一首(其三)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

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

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离居经三春。

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形式: 古风

寄远十一首(其四)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