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寄师不至留居山中七日(其二)

百转通灵境,云阴隔翠层。

蹉跎吾到海,苍莽汝为僧。

古树忘枝叶,群峰自爱憎。

偶然会名理,何用说传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自在山中等待朋友未至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禅理的追求。

首句“百转通灵境”以“百转”形容山路曲折,暗示了诗人寻访过程中的艰辛与探索精神。“通灵境”则赋予了自然界的神秘色彩,预示着诗人将与超凡脱俗之境相遇。

“云阴隔翠层”一句,以云雾遮蔽翠绿山峦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期待。

“蹉跎吾到海,苍莽汝为僧”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不同生活状态和人生选择。诗人感叹自己在追寻的路上经历了时间的流逝,而僧侣则在山林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古树忘枝叶,群峰自爱憎”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古树不再关注枝叶的生长,仿佛达到了某种超然的状态;群峰则各自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与态度,暗示了自然界中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偶然会名理,何用说传灯”两句,点明了诗人在此过程中对禅理的领悟,认为无需借助外在的仪式(如传灯)来传达真理,真正的智慧和理解源自内心深处的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禅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孤独中寻求心灵寄托的过程。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待寄师不至留居山中七日(其三)

寺楼深不见,寥廓递斜晖。

泉向云边冷,僧从雨外归。

低徊清夜磬,悽恻故山薇。

偕隐吾谁托,中年百事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别天童则悟禅师送至太白岭留赠

真意久寥落,空山觉汝贤。

世情真说梦,高处但悲天。

恋恋辞清梵,行行感逝川。

何当谢尘网,相对共忘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重过洞庭

早凉催雨渡湘波,重见湖阴旧薜萝。

风月至今仍跌宕,江山如我总蹉跎。

孤城莽莽愁心叠,野日荒荒落雁多。

天际一星明向我,混茫无地著悲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四月十四日招秦伯虞邓熙之陈雨生并携琴师王耀先泛舟秦淮

秦淮初夏景夷犹,薄薄云阴宿雨收。

烟水有情诸老在,莺花如我一春愁。

故家文物存刍狗,一代人心幻土牛。

斟酌古今琴韵好,任他箫管在高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