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地胜风埃外,门深花竹间。
波光冷于玉,溪势曲如环。
荣路回翔厌,华轩啸咏闲。
堪羞谢太傅,不复到东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深静谧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地胜风埃外,门深花竹间。" 这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幅幽静的山庄图景,"地胜"指的是山势雄伟,"风埃"则是微风轻拂之意,"门深"则透露出诗人所居之处隐逸而不为世人知。花竹间的位置,更增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波光冷于玉,溪势曲如环。"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溪水的美丽,"波光冷于玉"形容溪水清澈透明,如同冰玉一般,"溪势曲如环"则是溪流蜿蜒曲折,如同手镯一般,这些比喻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同时也增强了景物的审美价值。
"荣路回翔厌,华轩啸咏闲。" 这两句中,“荣路”指的是繁华的道路,而“回翔厌”则表达了对尘世喧哗生活的厌倦,诗人宁愿选择归隐的生活。"华轩"是装饰华丽的马车,而"啸咏闲"则是形容诗人在田园中悠然自得,如同古代文人清谈于林泉之间。
"堪羞谢太傅,不复到东山。" 最后两句,"堪羞"表达了一种对过去行为的懊恼之情,而“谢太傅”则是指向某位尊长或官宦之人表示歉意。“不复到东山”则明示了诗人的决心,不再回到那繁华而喧哗的世界中去,选择永远留在这静谧的山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过去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选择的坚定。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念昔少年日,谬登君子堂。
重言何以称,厚德不能忘。
玉麈声容在,泉台岁月长。
凭谁寄清泪,为我洒松冈。
辞华已独步,政治复无前。
吏不容三穴,民皆戴二天。
于今知和寡,自古愧才偏。
惆怅棠阴下,仁风尚蔼然。
皇家延茂异,鹗立迥无伦。
高议谁能夺,英才自有真。
骅骝宁受絷,水鉴不栖尘。
试为咨清论,风流第几人。
邦光华衮襚,家宝素书陈。
东阁簪裾散,西芒宅兆新。
泉台无复晓,柏径不知春。
独有高文在,芬芳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