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溯风绣节洞庭滨,作噩重逢未识真。
不谓颓龄来岭海,乃承华武接星辰。
公捐累印轻于叶,我愧满襟皆是尘。
从此庙堂医国去,好留肘后遗陈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送交代董矩堂赴召》中的第三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学问浅薄的一种自谦与感慨。
“溯风绣节洞庭滨,作噩重逢未识真。”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与董矩堂在洞庭湖畔的相会之情。"溯风"指逆着风行走,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投入;"绣节"则是对友人的赞美,比喻他如同锦绣一般珍贵和难得;"作噩重逢未识真"则表明诗人与董矩堂的深厚情谊,即使在梦中相遇也难以辨识其真假,形象地传达了他们的情深意长。
“不谓颓龄来岭海,乃承华武接星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董矩堂学问和品德的高度评价。"不谓颓龄来岭海"暗示着岁月匆匆,但时间并未磨灭其才华;"乃承华武接星辰"则是将董矩堂比喻为继承了古代华夏文明和武功,直通于星辰之高远,形象地展现出他的学识与品格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灿烂。
“公捐累印轻于叶,我愧满襟皆是尘。”诗人在这里自谦自己的学问浅薄,不足以和董矩堂相比。"公捐累印"指的是董矩堂的学识如同沉甸甸的印章,具有极高的分量;而"轻于叶"则形容其学识之轻盈自如,如同树叶一般不起眼;"我愧满襟皆是尘"则表达了诗人对比之下所感受到的自愧和谦虚,认为自己的学问如同尘土般微不足道。
“从此庙堂医国去,好留肘后遗陈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情感。"从此庙堂医国去"指的是董矩堂即将离去,以其学问和才华去治理国家之疾;"好留肘后遗陈人"则是希望能够留住一些什么,作为对未来的期待与祝愿,而"肘后"在这里可能暗喻时间的流逝,而"遗陈人"则是留给后世的人们一些记忆或影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自我谦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谊和高远的期望。
不详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渡泸已定葛巾北,分陕既成周衮东。
二者于斯皆上意,群然以此望明公。
香名千载梅边雪,归路三秋桂子风。
百万民夷休恋恋,公方柄用福无穷。
渊源正学富经纶,炳炳如丹一片心。
中外久期还荷橐,江湖所至是棠阴。
威声足使戎心慑,边腹何虞客气侵。
指日玉阶清问及,盍思长策济当今。
里社久相于,深知我计疏。
壮怀方磊磊,别语又渠渠。
竟日犹传箭,何时可荷锄。
烦君看三径,松与菊何如。
击楫同呼渡,勤公佐此州。
边防新绩用,湖学旧源流。
未了平戎檄,还催向阙舟。
君王方仄席,樯燕勿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