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避石攀萝去不迷,行时举步似丹梯。
东轩海日已先照,下界晨鸡犹未啼。
郭里云山全占寺,村前竹树半藏溪。
谢公吟望多来此,此地应将岘首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避石攀萝去不迷,行时举步似丹梯。" 这两句通过形象的地理特征勾勒出一片幽静的山林景观,其中“避石”指的是躲开巨石,“攀萝”则是攀缘着藤萝前进,而“不迷”表明诗人对这块地方非常熟悉,尽管道路曲折,但不会迷失方向。"行时举步似丹梯"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山路上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踏上精心铺设的红毯。
"东轩海日已先照,下界晨鸡犹未啼。" 这两句描绘了清晨的景色,东边的窗户已经被初升的太阳映照,而在下方的人间,鸡尚未开始报晓。这不仅展示了诗人所处位置之高,更是表现了时间上的先后和空间上的高低对比。
"郭里云山全占寺,村前竹树半藏溪。" 这两句则描写了一个被云雾环绕的山寺,以及村庄前的竹林与溪流相映衬。这里的“全占”强调了寺庙所处位置之独特,而“半藏”则增加了一种神秘感,引人入胜。
"谢公吟望多来此, 此地应将岘首齐。" 最后两句诗中提到的“谢公”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名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美丽景致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够与古人的情感相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精神追求。
不详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郭里人家如掌上,檐前树木映窗棂。
烟霞若接天台地,分野应侵婺女星。
驿路古今通北阙,仙溪日夜入东溟。
綵衣才子多吟啸,公退时时见画屏。
寂寂永宫里,天师朝礼声。
步虚闻一曲,浑欲到三清。
瑞草秋风起,仙阶夜月明。
多年远尘意,此地欲铺平。
下马政成无一事,应须胜地过朝昏。
笙歌引出桃花洞,罗绣拥来金谷园。
十里水云吞半郭,九秋山月入千门。
常闻大厦堪栖息,燕雀心知不敢言。
异境永为欢乐地,歌钟夜夜复年年。
平明旭日生床底,薄暮残霞落酒边。
虽向槛前窥下界,不知窗里是中天。
直须分付丹青手,画出旌幢绕谪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