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厚后弟强甫韵(其四)

辞大丛林卓小庵,岂知捷径在终南。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离开繁华的寺庙进入简陋的小屋,谁又能想到通往成功的捷径隐藏在终南山中。
放声高歌却不懂得十八般武艺,即使饿死也不要贪图那微薄的收入。
汉代的扬雄饱受苦思之苦,晋代的王羲之则不愿闲聊琐事。
你看孔子生来就智慧过人,他向苌弘和老子请教问题。

注释

辞:辞。
大丛林:繁华的寺庙。
卓:简陋。
小庵:小屋。
捷径:通往成功的快捷方式。
狂歌:放声高歌。
花十八:十八般武艺。
芧四三:微薄的收入。
子云:扬雄。
尤苦思:饱受苦思。
逸少:王羲之。
尼父:孔子。
生知者:生来就智慧的人。
苌弘:古代贤者。
聃:老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借古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

"辞大丛林卓小庵" 可以理解为放弃喧嚣的世界,隐居于一处清净之地。"岂知捷径在终南" 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寻找人生真谛的渴望,终南山在古代常被视作道教修行的地方,捷径暗示着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淡然。"狂歌" 可能是指一种超脱世俗的狂放之举,"花十八" 和 "芧四三" 则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境界或标准,但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这两句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因直言而被宫刑,对后世影响深远;另一个则是东晋时期的逸少,可能指的是逸人、隐士,他们或许因为社会环境而选择了退隐。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处境和责任的思考。

最后两句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则是在询问或寻找那些生而知之的人物,或是对某些智者的追寻。这里的“尼父”、“苌弘”和“聃”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特定人物,但也可能是诗人虚构的角色,代表着知识、智慧或者道德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的境遇、对修行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通过古人的故事和个人情感,诗人在探讨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和道德清白。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用厚后弟强甫韵(其三)

了无杰句似平庵,谩有高年企渭南。

铁汉堂堂才望八,铜人嘿嘿久缄三。

曾传鸿宝枕中诀,厌听狙丘稷下谈。

画史貌予殊不似,清臞安得耳如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用厚后弟强甫韵(其七)

是处皆堪结草庵,宁论塞北与江南。

上林远赋讽才一,光范门书献至三。

麟获鲁西终圣笔,马浮江左坐玄谈。

古书疑信常相半,何必深疑禦寇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用厚后弟强甫韵(其一)

老禅和筑退居庵,识路何须待指南。

野叟得年今九九,星翁布算更三三。

有诗入梦撩灵运,无藁藏山愧史谈。

愚智同归一抔土,管他后世传非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用厚后弟强甫韵(其十二)

懒访半山云顶庵,且撑一叶泛溪南。

花间渐觉同游少,桑下何曾作宿三。

古有刘伶呼不醒,今无卫玠共谁谈。

五千言是家人语,长笑诸家误注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