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辞大丛林卓小庵,岂知捷径在终南。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借古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
"辞大丛林卓小庵" 可以理解为放弃喧嚣的世界,隐居于一处清净之地。"岂知捷径在终南" 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寻找人生真谛的渴望,终南山在古代常被视作道教修行的地方,捷径暗示着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 "狂歌不晓花十八,饿死休贪芧四三" 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世俗功名利禄的淡然。"狂歌" 可能是指一种超脱世俗的狂放之举,"花十八" 和 "芧四三" 则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境界或标准,但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汉有子云尤苦思,晋惟逸少不清谈" 这两句引用了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因直言而被宫刑,对后世影响深远;另一个则是东晋时期的逸少,可能指的是逸人、隐士,他们或许因为社会环境而选择了退隐。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处境和责任的思考。
最后两句 "君看尼父生知者,问了苌弘又问聃" 则是在询问或寻找那些生而知之的人物,或是对某些智者的追寻。这里的“尼父”、“苌弘”和“聃”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特定人物,但也可能是诗人虚构的角色,代表着知识、智慧或者道德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的境遇、对修行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通过古人的故事和个人情感,诗人在探讨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和道德清白。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了无杰句似平庵,谩有高年企渭南。
铁汉堂堂才望八,铜人嘿嘿久缄三。
曾传鸿宝枕中诀,厌听狙丘稷下谈。
画史貌予殊不似,清臞安得耳如聃。
是处皆堪结草庵,宁论塞北与江南。
上林远赋讽才一,光范门书献至三。
麟获鲁西终圣笔,马浮江左坐玄谈。
古书疑信常相半,何必深疑禦寇聃。
老禅和筑退居庵,识路何须待指南。
野叟得年今九九,星翁布算更三三。
有诗入梦撩灵运,无藁藏山愧史谈。
愚智同归一抔土,管他后世传非聃。
懒访半山云顶庵,且撑一叶泛溪南。
花间渐觉同游少,桑下何曾作宿三。
古有刘伶呼不醒,今无卫玠共谁谈。
五千言是家人语,长笑诸家误注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