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九首(其二)

不得君子居,而与小人游。

疵瑕不相摩,况乃祸衅稠。

高语不敢出,鄙辞强颜酬。

始云避世患,自觉日已偷。

如傅一齐人,以万楚人咻。

云复学齐言,定复不可求。

仁义多在野,欲从苦淹留。

不悲道难行,所悲累身修。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君子不宜居住的地方,我却与小人交往。
瑕疵怎能相互磨合,更何况灾祸频繁来临。
高雅的话语不敢出口,只能用粗俗的话语勉强应对。
当初说是避开世间的纷扰,如今却发现日子一天天虚度。
如同傅说身处齐国,周围全是嘲笑的楚人。
又试图学习齐人的语言,但这样的理想恐怕难以实现。
仁义之道多在民间,想要追求却苦于停留不下。
我不悲伤道路艰难,只遗憾自己的品行受到牵累。

注释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小人:品德低劣或自私的人。
摩:接触,磨合。
衅稠:灾祸频繁。
高语:高尚的语言。
鄙辞:粗俗的话。
避世患:避开世间的困扰。
偷:暗淡,虚度。
楚人:比喻不理解或反对者。
齐言:齐国的文化或理念。
不可求:难以实现。
仁义多在野:仁义之风更多在民间。
淹留:长时间停留。
累身修:牵累个人的品行修养。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和个人处境感慨的诗篇。诗中“不得君子居,而与小人游”一句,直接抒写了诗人不得志、不得以君子之道立身于世的苦涩心情。“疵瑕不相摩,况乃祸衅稠”则是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与那些行为不端的小人同流合污,而是遭受更多的诽谤和困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高洁言论的自持,但又不得不强颜欢笑以应酬世俗。

“始云避世患,自觉日已偷”一句,透露出诗人曾有过逃避世间纷争烦恼的想法,但发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浪费。接着“如傅一齐人,以万楚人咻”则是说像古代圣贤那样去教化百姓,虽然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难以实现。

“云复学齐言,定复不可求”表达了诗人对圣贤之道的向往,但这种追求在当时社会中显得遥不可及。"仁义多在野,欲从苦淹留"则意味着真正的仁义之士多藏于民间,而不是在朝廷或官方机构中,诗人希望能与这些有道德的人一起度过艰难的时光。

最后,“不悲道难行,所悲累身修”表达了诗人的心声,他并不悲哀于道德之路难以实践,而是对自己一直在追求高尚品格却未能摆脱尘世牵绊感到忧伤。整首诗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抒写了诗人的深沉感慨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艰难。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寓言九首(其一)

诜诜古之士,出必见礼乐。

群游与群饮,仁义待扬搉。

心疲歌舞荒,耳聒米盐浊。

所以后世贤,绝俗乃为学。

形式: 古风 押[觉]韵

寓言九首(其七)

钟鼓非乐本,本末犹相因。

仁声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

风俗不粹美,惜哉世无臣。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寓言九首(其八)

游鲸厌海浊,出戏清江湄。

风涛助翻腾,网罟不敢窥。

失身洲渚间,蝼蚁乘其机。

物大苦易穷,一穷无所归。

形式: 古风

寓言六首(其六)

好乐世所共,欲禁安能舍。

孰能开其淫,要在习以雅。

驱人必如己,墨子见何寡。

惜哉后世音,至美不如野。

形式: 古风 押[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