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九首(其七)

钟鼓非乐本,本末犹相因。

仁声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

风俗不粹美,惜哉世无臣。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钟鼓并非音乐的根本,它们之间仍有相互关联。
仁爱的声音深入人心,孟子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效仿自古的隋朝和陈朝?
社会风气并不纯正美好,可惜世间没有那样的贤臣出现。

注释

钟鼓:古代用于报时或庆典的乐器。
非:不是。
本:根本。
相因:相互关联。
仁声:充满仁爱的声音。
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醇:淳厚,深入。
贞观君: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他的年号。
隋陈:隋朝和陈朝,都是历史上衰败的朝代。
风俗:社会风气。
粹美:纯正美好。
惜哉:可惜啊。
无臣:没有贤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古代圣贤文化的颂扬和个人理想的表达。首句“钟鼓非乐本,本末犹相因”表明音乐与礼仪并不是单纯为了快乐,而是连结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接着,“仁声入人深,孟子言之醇”则赞美儒家思想中的“仁”,指出它能够深入人心,并引用孟子的言论来形容这种品质是多么纯粹和高尚。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儒学的尊崇和推崇。

中间两句“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则是一个转折,诗人通过历史上的比较,提出一个问题:即使像贞观、隋朝这样的盛世,也与往昔相似,这里可能是在反思历代帝王的治国理念。

最后,“风俗不粹美,惜哉世无臣”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不佳以及缺乏贤能之士的忧虑和叹息。这里的“风俗”指的是社会上的习俗与文化,而“不粹美”则是说这些习俗已经变得不再纯洁和美好;“世无臣”则是在感慨当今之世缺少忠诚、才能兼备的贤臣。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文化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批判和不满。王安石在这里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出他个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寓言九首(其八)

游鲸厌海浊,出戏清江湄。

风涛助翻腾,网罟不敢窥。

失身洲渚间,蝼蚁乘其机。

物大苦易穷,一穷无所归。

形式: 古风

寓言六首(其六)

好乐世所共,欲禁安能舍。

孰能开其淫,要在习以雅。

驱人必如己,墨子见何寡。

惜哉后世音,至美不如野。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寓言六首(其五)

明者好自蔽,况乃知我匹。

每行悔其然,所见定万一。

不求攻尔短,欲议世之失。

耘而舍其田,辛苦亦何实。

形式: 古风 押[质]韵

寓言六首(其四)

始就诗赋科,雕镌久才成。

一朝复弃之,刀笔事刑名。

中材蔽末学,斯道苦难明。

忽贵不自期,何施就升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