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馀徵君撰西石城风俗志复绘横山草堂图徵题横山即西石城先生隐居地感赋十六韵归之

先生爱乡土,日饮横山绿。

横山有草堂,先生此耕读。

初民知有群,风化基亲睦。

乐生送死情,节之成礼俗。

圣者导所趋,岂日新耳目。

至味在人伦,持此驯百族。

子学富九州,约之一丘足。

踌躇进化理,琐屑有实录。

此义今无闻,苍茫画林谷。

遥知手一编,温温对樵牧。

著意羲皇前,宁为世所牿。

嗟余志四方,动与时抵触。

六合新制作,谓可几一蹴。

还念居游人,冥然自歌哭。

子非耽隐者,类情反真朴。

从知避世人,甘心友麋鹿。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俞明震创作,名为《陈善馀徵君撰西石城风俗志复绘横山草堂图徵题横山即西石城先生隐居地感赋十六韵归之》。诗中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的开头“先生爱乡土,日饮横山绿”描绘了一位热爱家乡、每日以家乡山水为伴的隐士形象。接着,“横山有草堂,先生此耕读”进一步展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在草堂中耕作读书,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初民知有群,风化基亲睦”提到原始社会人们之间的互助与和谐,强调了这种关系对于社会风气的基础作用。“乐生送死情,节之成礼俗”则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死的礼仪规范。

“圣者导所趋,岂日新耳目”表明圣贤引领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进步。“至味在人伦,持此驯百族”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可以治理好国家。

接下来,“子学富九州,约之一丘足”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满足心灵的需求。“踌躇进化理,琐屑有实录”反映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认为历史记录了人类进步的点滴。

“此义今无闻,苍茫画林谷”感叹于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忽视,感到迷茫与失落。“遥知手一编,温温对樵牧”想象着一位老者手捧书籍,平静地与山间樵夫对话的情景,体现出对简单生活和平静心态的向往。

“著意羲皇前,宁为世所牿”表达了对远古时代理想社会的向往,宁愿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也不愿被世俗束缚。“嗟余志四方,动与时抵触”则是诗人对自己身处复杂社会的感慨,感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时常冲突。

最后,“子非耽隐者,类情反真朴。从知避世人,甘心友麋鹿”表明诗人虽然不是真正的隐士,但内心向往简单、真实的生活,愿意与自然界的动物为伴,远离尘嚣。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隐士生活的描绘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珍视。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哭宋燕生

泯泯莫如归死乐,眼中人事日喧豗。

深谈直到沧桑尽,阅世宁知孔墨哀。

孤处论交真悱恻,千秋相望在尘埃。

床头剩有呕心稿,地老天荒著此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游理安寺

行尽九溪曲,获此烟中岫。

下临十八涧,土石吐奇秀。

到寺不知门,风枝接飞溜。

乔楠千万株,劲与竹同瘦。

巢鸟无高心,阴阴失昏昼。

微觉世可悲,仰窥天如窦。

松颠阁已欹,法雨泉可嗽。

古意在微茫,名山谢雕镂。

凭高纳万态,海色上襟袖。

返照失中峰,群山有迁就。

吾衰意何择,幽极神转瞀。

了知出世难,清景付驰骤。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

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

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

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

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

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

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

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

师能解世法,但取近者娱。

耳中万松声,味之成笙竽。

他山自晴雨,吾归寻敝庐。

形式: 古风

游山归泛舟出里湖待月

山游腰脚疲,蜷卧如春蚕。

漾舟出里湖,霁色明澄潭。

群峰促使暝,若戒游人贪。

一树尚残照,雨过南山南。

湖光不能紫,细浪吹成蓝。

濛濛觉远喧,渺渺穷幽探。

月出天水分,始知风露酣。

各有愁暮心,诗味从可参。

清景何处求,湖燕飞两三。

一失不可摹,此意吾宁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