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理安寺

行尽九溪曲,获此烟中岫。

下临十八涧,土石吐奇秀。

到寺不知门,风枝接飞溜。

乔楠千万株,劲与竹同瘦。

巢鸟无高心,阴阴失昏昼。

微觉世可悲,仰窥天如窦。

松颠阁已欹,法雨泉可嗽。

古意在微茫,名山谢雕镂。

凭高纳万态,海色上襟袖。

返照失中峰,群山有迁就。

吾衰意何择,幽极神转瞀。

了知出世难,清景付驰骤。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入山林的旅行,诗人行经曲折的九溪,最终到达理安寺。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寺庙的静谧氛围。

首句“行尽九溪曲,获此烟中岫”,描绘了诗人穿越蜿蜒曲折的溪流,最终抵达一片被烟雾缭绕的山峰。接着,“下临十八涧,土石吐奇秀”则展示了山间十八条溪涧的壮丽景色,以及岩石泥土中散发出的奇特美丽。

“到寺不知门,风枝接飞溜”描述了诗人进入寺庙时的景象,只见风吹动树枝,与飞溅的水珠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乔楠千万株,劲与竹同瘦”描绘了寺庙周围生长着众多高大的楠木,它们的坚韧与周围的竹子相映成趣。

“巢鸟无高心,阴阴失昏昼”通过描写巢居于树上的鸟儿,表达了山林中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接下来,“微觉世可悲,仰窥天如窦”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以及对天空的仰望,仿佛在寻找心灵的慰藉。

“松颠阁已欹,法雨泉可嗽”描绘了松树顶端的阁楼倾斜,以及寺庙中的法雨泉声,增添了诗中的禅意。最后,“古意在微茫,名山谢雕镂”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反对过度的人工雕琢。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烟霞洞赠学信长老

檐角挂钱江,掉头失西湖。

意识远始明,近山转模糊。

入洞探雨窟,结屋通云衢。

老僧不说佛,清与山同臞。

了知众生性,料理食与居。

精神到盐豉,土木神工俱。

移坐得山情,留客锄春蔬。

我佛至悲苦,度世愿已虚。

师能解世法,但取近者娱。

耳中万松声,味之成笙竽。

他山自晴雨,吾归寻敝庐。

形式: 古风

游山归泛舟出里湖待月

山游腰脚疲,蜷卧如春蚕。

漾舟出里湖,霁色明澄潭。

群峰促使暝,若戒游人贪。

一树尚残照,雨过南山南。

湖光不能紫,细浪吹成蓝。

濛濛觉远喧,渺渺穷幽探。

月出天水分,始知风露酣。

各有愁暮心,诗味从可参。

清景何处求,湖燕飞两三。

一失不可摹,此意吾宁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过邠州

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

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

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

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

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

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

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形式: 古风

行土峡中抵会宁行馆次子言原韵

与子长安来,一月已过半。

朝发青家驿,畏途愁日晏。

悬车下绝壁,浊流倏瀰漫。

飞鸟到来深,颓云匿不散。

槎枒生地穴,破碎撑霄汉。

仰望白日乾,俯穿泥没骭。

车从涧底行,心与悬岩乱。

出险眼渐明,停鞭指行馆。

酒注肝肺热,深谈复达旦。

新机万弩发,势若水滮涆。

方舆自风气,朝报成断烂。

欲通江海情,孰与置邮传。

忽忆去年游,湖亭瀹茗碗。

今夕复何夕,风沙满庭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