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畅归江南

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

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

迎妇丞相府,誇映秀士群。

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

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

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

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

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

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

感慨都门别,丈夫酒方醺。

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

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翻译

有个江南才子,以擅长诗歌闻名。
他初次登第,成为东宫官员的助手。
他在丞相府迎娶新娘,才华出众,引人注目。
在桂树间,鸾鸟鸣叫,围观的人群热闹非凡。
世事无常,变化莫测,今夕不同往昔。
他的仕途如青云直上,却因变故陷入困境。
深秋时,鸿雁南飞,勾起他对家乡的新思念。
踏过秦关的雪,遥望吴洲的云,心中满是思乡。
悲伤的新娘上车,骨肉分离,令人痛心。
离别都门,男子醉酒,感慨万分。
我是门下的小吏,力量微薄,如同蚊蚋。
未能及时报答恩情,永远愧对湘江边的坟墓。

注释

江南子:江南的才子。
能诗:擅长写诗。
高第:科举考试名列前茅。
东宫军:东宫的官员团队。
丞相府:高级官员的府邸。
誇映:夸耀,映衬。
鸾鸣:鸾鸟鸣叫。
缤纷:众多,繁多。
人事:世间人事。
颠倒:变化无常。
荆棘:比喻困难或逆境。
秦关:秦地的关隘。
吴洲:古代泛指江南地区。
悲啼:悲伤地哭泣。
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
门下士:门客或下属。
蚋与蚊:比喻力量微小。
湘中坟:湘江边的坟墓,可能指亲人。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名为《送陆畅归江南》。诗中通过对朋友离别时的情景描绘,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首先,"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两句点出了被送别之人的才华和声望,他是一位来自江南、以擅长诗歌而闻名的人物。这不仅展现了被送别者的身份地位,也为后文的离别场景增添了一份文艺气息。

接着,"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迎妇丞相府,誇映秀士群"几句描绘了朋友考取功名、仕途顺利,并且结交权贵的生活状态。这部分内容既是对朋友社会地位的肯定,也为离别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诗人在"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一句中,以桂树间鸾鸣(一种美丽的鸟鸣声)的景象来形容围观的人群,这不仅是对朋友离别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隐含了诗人对这种场合的感慨。

随后的"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则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萧萧的风和干枯的云)与人生变迁相结合,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情绪,以及面对人生的复杂情感。

在"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中,诗人通过季节的更替(岁晚)和自然景物(鸿雁、秦关雪、吴洲云)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离别后的乡愁与思念之情。

最后,"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感慨都门别,丈夫酒方醺。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几句,则是诗人对离别之痛的直接抒发,以及对友情深厚但自己力量薄弱、无法回报之恩的自责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多重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朋友离别时复杂的情绪。同时,也反映出了唐代士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面对人生变迁时所表现出的悲观情怀。

收录诗词(424)

韩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籍贯: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 生卒年:768~824

相关古诗词

送陆歙州傪

我衣之华兮,我佩之光。陆君之去兮,谁与翱翔。

敛此大惠兮,施于一州。今其去矣,胡不为留。

我作此诗,歌于远道。无疾其驱,天子有诏。

形式: 古风

送郑十校理得洛字

相公倦台鼎,分正新邑洛。

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

寿觞佳节过,归骑春衫薄。

鸟哢正交加,杨花共纷泊。

亲交谁不羡,去去翔寥廓。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

忆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称。

君颐始生须,我齿清如冰。

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

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

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

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

幸同学省官,末路再得朋。

东司绝教授,游宴以为恒。

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雪径抵樵叟,风廊折谈僧。

陆浑桃花间,有汤沸如烝。

三月崧少步,踯躅红千层。

洲沙厌晚坐,岭壁穷晨升。

沈冥不计日,为乐不可胜。

迁满一已异,乖离坐难凭。

行行事结束,人马何蹻腾。

感激生胆勇,从军岂尝曾。

洸洸司徒公,天子爪与肱。

提师十万馀,四海钦风棱。

河北兵未进,蔡州师新薨。

曷不请扫除,活彼黎与烝。

鄙夫诚怯弱,受恩愧徒弘。

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又欲面言事,上书求诏徵。

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

惟当待责免,耕斸归沟塍。

今君得所附,势若脱鞲鹰。

檄笔无与让,幕谋职其膺。

收绩开史牒,翰飞逐溟鹏。

男儿贵立事,流景不可乘。

岁老阴沴作,云颓雪翻崩。

别袖拂洛水,征车转崤陵。

勤勤酒不进,勉勉恨已仍。

送君出门归,愁肠若牵绳。

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

策马谁可适,晤言谁为应。

席尘惜不扫,残尊对空凝。

信知后会时,日月屡环絙。

生期理行役,欢绪绝难承。

寄书惟在频,无吝简与缯。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

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馀,出守数已六。

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

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

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

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