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

饧箫吹暖,蜡烛分烟,春思无限。

风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

烟湿浓堆杨柳色,昼长闲坠梨花片。

悄帘栊,听幽禽对语,分明如剪。

记旧日、西湖行乐,载酒寻春,十里尘软。

背后腰肢,彷佛画图曾见。

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

但如今,病厌厌、海棠池馆。

形式: 词牌: 倦寻芳

翻译

糖箫吹出温暖的气息,蜡烛燃烧分出缕缕烟雾,春天的思绪无边无际。
楝花在春风中吹过二十四次,仿佛被吹遍了每个角落。
烟雾湿润,堆积在杨柳枝头,白天漫长,梨花片片悠闲落下。
悄悄掀起窗帘,倾听鸟儿低声交谈,清晰如剪裁的音符。
回忆起往昔在西湖游玩,带着美酒寻找春天,十里路上软软的尘土。
她的背影和腰肢,仿佛曾在画中见过。
残留的香气和梦境一起冷却,落花流水与天际相接。
如今,我病弱不堪,只在海棠池馆中独自面对这一切。

注释

饧箫:糖箫,古代的一种乐器。
蜡烛分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雾。
春思:春天的情感或思绪。
风到楝花:楝花在风中摇曳。
楝花:一种春季开花的树木。
昼长:白天时间长。
悄帘栊:悄悄地撩起窗帘。
幽禽:幽静的鸟儿。
西湖行乐:在西湖游玩的快乐时光。
十里尘软:形容道路柔软,尘土细腻。
背后腰肢:女子的背影和腰身。
宿粉残香:残留的香气,可能指女子的脂粉。
海棠池馆:带有海棠花的园林或住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幽居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现下孤寂生活的感慨。开篇“饧箫吹暖,蜡烛分烟”两句,设定了一个温馨而静谧的室内环境,其中“饧箫”即古代的一种取暖工具,“蜡烛分烟”则营造出一份淡淡的忧郁感。

接着,“春思无限。风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表达了诗人在春日里无法抑制的思绪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二十四番”则可能指的是乐曲或是某种规律的重复,表现出一种执着与深沉的情感。

中间两句“烟湿浓堆杨柳色,昼长闲坠梨花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杨柳在春天常带有淡淡的绿意,而梨花则是春日里的一种美丽装饰,这两者都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

“悄帘栊,听幽禽对语,分明如剪”一段,则描绘了诗人独处时的宁静与对自然声音的细致感受。诗中多次使用“悄”字,营造出一种安静而又有些许忧伤的情境。

至于“记旧日、西湖行乐,载酒寻春,十里尘软”,则是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这里提到的“西湖”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也常常与文人墨客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一段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欢乐时光的无限留恋。

最后,“背后腰肢,彷佛画图曾见。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则是对身体上的感受与内心世界的交织。这里的“背后腰肢”可能指的是某种身体上的不适或是心理上的压力,而“彷佛画图曾见”则像是诗人在追寻某种已经逝去的美好,但又带有一丝幻觉般的不真实感。“宿粉残香随梦冷”中,“宿粉”可能指的是旧日的脂粉,象征着过往的美丽与温暖,而“落花流水和天远”则是对时间流逝与自然景物变化的一种叹息。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往昔时光的深情怀念,表达了诗人一种孤寂而又不舍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7)

汤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陆君实挽诗(其一)

七日阴霾事可知,楼船鱼贯果谁为。

人心自感兴元诏,天意难同建武时。

黄屋朔风那有济,角巾东路觉无期。

公为万古纲常计,儿女扳船不暇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陆君实挽诗(其二)

间关海岛岂谋身,婴臼存心力不能。

天上龙章空结梦,人閒鱼腹了中兴。

英雄一死从君父,忠义遗编托友朋。

万里楚魂招不得,诗成惟有泪沾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题江贯道百牛图

我本山阳田舍叟,家有淮南数千亩。

江南倦客老不归,此田多为势家有。

犹记少年学牧时,去时日出归日西。

我生衣食仰此辈,爱之过于百里奚。

祗今辛苦耕砚席,无处卖文长绝食。

卷中邂逅黑牡丹,相逢喜是曾相识。

负郭无须二顷田,一双栗角能几钱。

数口之家便可饱,要如此图知何年。

平生富贵非所愿,城府近来尤可厌。

何时倒乘牛背眠东风,胜如仰看宣明面。

形式: 古风

题晋王大令保母帖

曹娥洛神遍堪舆,保母后出争澜趋。

一时耳目喜新异,九原谁复哀意如。

世人重艺不重义,每以好奇夸好事。

集古金石半丰碑,逝者似为书者累。

八百馀载四字全,政同悬崖三百年。

王畿不悟王元象,不如果也能兴怜。

但道青毡故家物,肯因陵谷怜枯骨。

耳孙犹尔况他人,崇韬安生何可忽。

昭陵之盗犹兰亭,必无可欲乃妥灵。

黄閍前车已如此,安保金蝉之墓终弗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