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

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

溟濛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

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它自由自在地在大火炉中穿梭,无形无欲无处不在。
大雁归来消耗的体力不多,但染花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努力。
对朦胧的景色,我遗憾富人对美景的吝啬,而浓重温暖的氛围更让我想到政治的驱使。
不要惊讶我们的相遇只会增加疲倦,因为我心中并不关心荣华与衰败。

注释

自来自去:自由自在地来去。
洪炉:大火炉,比喻热烈或激烈的情境。
回雁:指北归的大雁。
染花:比喻精心装饰或美化。
溟濛:形容天空或景色迷茫。
豪家:富裕的家庭或权贵。
政笔:政治手腕或权力。
伊余:我。
荣枯:繁荣与衰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篇"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洪炉"喻指世间的是非成败,而"无象无私无处无"则是对这种态度的进一步强调,显示出一种出世的淡泊。

接着"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工夫"两句,则是在写诗人的生活状态。"回雁"通常指归来的大雁,这里可能隐喻诗人自己对远方的向往或是寓意着诗人的孤独和脱俗。而"不多消气力"则是在说这种生活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染花应最费工夫"则是一种比喻,可能在说创作诗歌同样需要极大的心血和劳动。

再往下看"溟濛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两句,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溟濛"形容豪门富贵之家的奢侈生活,而"便恨"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不平等现象的不满。"浓暖深为政笔驱"则可能是在说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最后两句"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展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超脱。"莫讶相逢"可能是在说与世俗之人相遇时,诗人的态度是平静而不为所动,而"只添睡"则是一种比喻,表示这种相遇并未引起任何内心的波澜。"伊余心不在荣枯"则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清醒和超脱,对于世间的荣华富贵或是衰败没落都不过是在意料之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春山行

重叠太古色,濛濛花雨时。

好峰行恐尽,流水语相随。

黑壤生红黍,黄猿领白儿。

因思石桥月,曾与故人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春日许徵君见访

龙钟多病后,日望遇升平。

远念穿嵩雪,前林啭早莺。

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

还似青溪上,微吟踏叶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春末寄周琏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

道情不向莺花薄,诗意自如天地春。

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祗思人。

手中孤桂月中在,来听泉声莫厌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春过鄱阳湖

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

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

过此愁人处,始知行路难。

夕阳沙岛上,回首一长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