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新竹》由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的诗人刘兼所作,通过对新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联“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开篇即以“卧砌”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新竹在窗边墙角的姿态,仿佛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了一抹宁静与幽雅,起到了独特的点缀作用。
颔联“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进一步通过光影与声音的交织,刻画出新竹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和微风吹拂时的轻盈姿态。月光透过竹叶,如同碎金般洒落,而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犹如寒玉敲击,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颈联“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对竹子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费叟烟波碧,可能是指竹子在水边生长,其翠绿映照水面,如同碧波荡漾;湘妃泪点红,则借用了古代传说中湘妃因哀伤而哭泣,泪水染红了竹子的故事,象征竹子虽历经风雨,却依然保持其本色不变,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尾联“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引用了东晋名士王徽之(字子猷)爱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竹子高尚品质的钦佩之情。竹子不仅在雪霜中保持其挺拔的姿态,更以其空灵的心性和高洁的品格,赢得了诗人乃至历史上的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美。
综上所述,《新竹》一诗通过对新竹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竹子坚韧不拔、高洁品质的深深敬仰,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