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南陵息亭蕖阁

竹里有清馆,寺中多藕花。

日光穿岸脚,水影射檐牙。

柱穴蜂归响,炉檀火过窊。

已知民讼息,漉酒费巾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竹林深处有座清净的馆舍,寺庙里开满了荷花。
阳光穿透湖岸,水光映照在屋檐上。
蜜蜂从柱子的孔洞中飞回,发出嗡嗡声,炉火在香檀木上跳跃,照亮了凹陷处。
已经知道百姓的争端平息,滤酒时连手巾和纱布都显得珍贵。

注释

竹里:竹林深处。
清馆:清净的馆舍。
寺中:寺庙里。
藕花:荷花。
日光:阳光。
穿:穿透。
岸脚:湖岸。
檐牙:屋檐。
柱穴:柱子的孔洞。
蜂归响:蜜蜂的嗡鸣声。
炉檀:炉火上的香檀木。
窊:凹陷处。
民讼:百姓的争端。
息:平息。
漉酒:滤酒。
费巾纱:显得珍贵的手巾和纱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寄题南陵息亭蕖阁》,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幽的夏日景象。首句“竹里有清馆”,点出环境的宁静,竹林深处隐藏着一座清凉的馆舍。次句“寺中多藕花”则暗示了此地为佛寺,荷花盛开,增添了寺内的生机和美感。

“日光穿岸脚,水影射檐牙”两句,通过光影的描绘,展现出阳光透过竹林洒在岸边,又反射到屋檐的动态画面,富有空间感。接下来,“柱穴蜂归响,炉檀火过窊”进一步描绘了寺内生活的细节,柱子上的蜂窝回荡着蜜蜂归巢的声音,檀香燃烧的火光在凹陷处跳跃,营造出一种禅意的氛围。

最后两句“已知民讼息,漉酒费巾纱”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宁的欣慰,因为知道民间的纷争已经平息,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滤酒的闲适生活,甚至擦拭巾纱的动作都显得轻松自在。整首诗以景写情,寓含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宁静的期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太湖万穴古山骨,人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祇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寄题资州钱固秀才道胜堂

醮坛旧山下,高卧一儒生。

有室罗经籍,无心取组缨。

芋肥收岁计,柑熟摘霜晴。

暂向京都见,添书入蜀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彩霓亭

高出岭头树,俯窥城下溪。

半山飞急雨,举手弄晴霓。

旷望已无极,万缘都与齐。

自嗟来独晚,征棹苦言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悼亡三首(其三)

从来有脩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