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簿书流汗走君房,那得狂奴故意降。
努力诸公了台阁,不烦鱼雁到桐江。
此诗描绘的是诗人在阅读历史书籍,特别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时的情景。"簿书流汗走君房"表明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连汗水都渗透了纸张,说明他阅读时的专注与投入。而"那得狂奴故意降"则是说诗人对于某些不公正的事迹或史官的偏颇记载感到愤慨,这里的“狂奴”可能是自指,也可能是对历史中某种人物的比喻。
"努力诸公了台阁"一句,表达的是通过阅读历史,对于掌握权力者的忠告或批评达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这里的“诸公”应指的是朝中的官员或者是后世的读者。“不烦鱼雁到桐江”则是在说即使不需要借助传递信息的工具(古代以放飞鸭子或鱼传信),历史的教训和诗人的感悟也能如同流水一般自然而然地传达至远方的桐江。
总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深刻理解和批判的态度,同时也是他对于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一种表达。
不详
平生作意轻羊舅,岁晚何心佞羯奴。
为问荆齐是三窟,此时容有宦情无。
渭上耕屯望一秋,鼓行那复更迟留。
落星误尽痴儿辈,长说宣王抗武侯。
寒儒事业趁三馀,细字篝灯手自书。
眼底牙签富连屋,妙年公子意何如。
苍山万叠锁荒烟,百道清溪思悄然。
只有东风偏识路,马蹄花发自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