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起元模仿陶渊明的风格所作的《拟陶徵君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十二首。诗中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深切缅怀和对其人格的崇敬。
首句“仲淹生隋世,麟出非其时”以范仲淹出生在隋朝为背景,暗喻其生不逢时,暗示了范仲淹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艰难处境。接着,“上策不见收,由然与世辞”则表达了范仲淹因策略未被采纳而选择与世隔绝的态度,体现了他高洁的人格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讲学河汾间,斯文其在兹”赞扬范仲淹在河汾地区传授学问,弘扬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知命故不忧,尽性吾何疑”进一步揭示了范仲淹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他深知命运的安排,因此不忧愁;他尽力发挥自己的本性,对此没有疑问。
最后,“大哉中说书,周公岂我欺”将范仲淹比作撰写《中说》的学者,认为他的思想深邃,堪比周公,表达了对范仲淹思想的高度评价。同时,诗人也借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即使受到误解或批评,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比范仲淹与陶渊明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范仲淹人格魅力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困难和误解时的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