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大挺拔的山岩处烟雾缭绕,幽深的洞壑还留有神迹。
各种声音齐奏大音希声,山流潺湲其声滴滴。
有位行客独自神游此处,直往不停忘其所之。
抚掌抚弄谷水,仙界关门何须疏辟?
游移心性叩开玄扃,感悟妙趣其理不隔。
怎样才能腾上九宵,不用伸展冲天之羽?
臻于妙境所趋自均,顿然妙悟胜于三益。

注释

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
幽岫:幽深的洞壑。
栖:居住。
神迹:神仙往返的踪迹。
希声:稀有而细微的声音。
希同“稀”,《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等句。
籁: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自然界的声响。
溜滴:声音圆润而光滑。
冥游:谓杳无行迹地遨游,犹神游。
径然:直走之状。
所适:所去之地。
抚:通“拊”,抚掌应节之意。
云门:乐曲的名称,即中国古乐“六大舞”中的一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据传是黄帝所作。
《云门》的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
灵关:指获得觉悟的种种关口。
辟:开辟。
流心:游移流动的心性。
玄扃:扃即门户;玄扃意为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
感与理是晋诗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灵与外界的神秘沟通。
九霄:天空之极高处。
佛法认为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一层。
奋:拍动。
翮: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妙同:享有绝妙之佳境。
均:平正而无欲之意。
悟:《说文》:“悟,觉也。
”开悟,看破了三界因缘和合的无常现象。
三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利益,泛指三界中五欲六尘之享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崇岩幽岫之间的自在游历。"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勾勒出一幅仙境图景,其中“吐清气”与“栖神迹”相呼应,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超然世俗的向往。"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中的“群籁”指的是各种乐器的声音,这里象征着大自然的和谐与诗人的心灵交流。

接着,“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独自漫步,不问方向,只是随性而行,心无旁骛。"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中的“云门”可能指的是山间的云雾,而“灵关”则象征着通往精神世界的入口。诗人挥手触摸着这些自然界限,仿佛在与神秘的力量沟通。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中的“流心”意味着心灵的流动,“叩玄扃”则是敲击通往玄妙世界的大门。诗人通过内心的探索,与宇宙之理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最后,“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飞升至高的愿望,而“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则揭示了诗人通过修行获得的智慧和心灵上的满足。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在和谐的意境。

收录诗词(1)

释慧远(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形式: 古风

七哀诗三首(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七哀诗三首(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为潘文则作思亲诗

穆穆显妣,德音徽止。思齐先姑,志侔姜姒。

躬此劳瘁,鞠予小子。小子之生,遭世罔宁。

烈考勤时,从之于征。奄遘不造,殷忧是婴。

咨于靡及,退守祧祊。五服荒离,四国分争。

祸难斯逼,救死于颈。嗟我怀归,弗克弗逞。

圣善独劳,莫慰其情。春秋代逝,于兹九龄。

缅彼行路,焉托予诚。予诚既否,委之于天。

庶我显妣,克保遐年。亹亹惟惧,心乎如悬。

如何不吊,早世徂颠。于存弗养,于后弗临。

遗衍在体,惨痛切心。形影尸立,魂爽飞沈。

在昔蓼莪,哀有馀音。我之此譬,忧其独深。

胡宁视息,以济于今。岩岩丛险,则不可摧。

仰瞻归云,俯聆飘回。飞焉靡翼,超焉靡阶。

思若流波,情似坻颓。诗之作矣,情以告哀。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