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二)

入门眩丹碧,千佛阁一新。

戒坛胜在松,贵是辽金陈。

一松插霄立,苍黝不见鳞。

一松称卧龙,抉石根如轮。

孙枝亦屈铁,偃蹇不可驯。

其一虽空心,要与栝柏邻。

独怜活动松,怛化逾廿春。

生邀宸翰赏,死作僧厨薪。

琳宫有兴废,古木烦见珍。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重游戒坛潭柘二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古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入门眩丹碧,千佛阁一新”,描述了进入寺庙后,映入眼帘的是色彩鲜艳的丹碧装饰,以及经过修缮焕然一新的千佛阁,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焕新的氛围。

接着,“戒坛胜在松,贵是辽金陈”一句,点出了戒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周围的松树,这些松树见证了辽金时期的辉煌历史,增添了寺庙的历史厚重感。

“一松插霄立,苍黝不见鳞”描绘了一棵直插云霄的松树,其树皮深黑,看不到树鳞,形象地展现了松树的高大挺拔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一松称卧龙,抉石根如轮”则将另一棵松树比喻为盘踞在岩石上的巨龙,其根部如同车轮一般粗壮,生动地表现了松树与岩石的紧密关系,以及其生命力的顽强。

“孙枝亦屈铁,偃蹇不可驯”通过描述松树的幼枝弯曲如铁,难以驯服,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坚韧和自然之美。

“其一虽空心,要与栝柏邻”指出即使是一棵空心的松树,也与栝柏相邻,体现了自然界中不同生命形态的和谐共存。

“独怜活动松,怛化逾廿春”表达了诗人对一棵特别的活动松树的喜爱,这棵树经历了超过二十年的变化,依然生机勃勃。

最后,“生邀宸翰赏,死作僧厨薪”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松树从生前受到帝王的赞赏,到死后成为僧侣的柴火,体现了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界的规律。

“琳宫有兴废,古木烦见珍”总结了寺庙建筑的兴衰更迭,以及古木作为见证者和珍贵资源的角色,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历史之间深刻联系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戒坛潭柘二寺及其周围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880)

陈宝琛(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三)

骚情满僧壁,贤王诗集唐。

天教十年閒,踏遍山山苍。

再出事已非,朝露况不常。

想当抽思初,时上高阁望。

一气焉可辨,浑河长自黄。

朅来荫庭树,爱此召伯棠。

俗缁侈檀施,伟哉选佛场!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四)

晓寻观音洞,乃登极乐峰。

洞深未穷底,峰峻淩空濛。

峰后亦一洞,谓与浑河通。

当年避兵人,千百来求容。

众人一不见,从此丸泥封。

我读壁上题,尽然声泪同。

上述乱离状,下勘富贵空。

谁将此时心,散作千声钟?

回向忏我佛,冷冷西来风。

形式: 古风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五)

昔为岫云游,到寺已昏黑。

那知山门外,双松翠交织。

宸题引入胜,云日与绚色。

升阶见娑罗,银杏尤夙识。

踪寻出寺左,石径顿坦直。

有亭夹清湍,丹垩亦新饰。

去都且百里,布施定谁力?

龙子与拜砖,奔走客万亿。

幸先香会至,食宿免见逼。

入梦习泉喧,窥床惜月昃。

能留过中秋,朝夕共探陟。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重游戒坛潭柘二寺得诗六首示嘿园宰平因寄堇腴(其六)

山好半在树,树多能作岚。

峰回磴随转,深翠藏龙潭。

潭小却不涸,酌之冽且甘。

孤亭近阳曦,就树藉草谈。

涧石谁留题,逼视得两三。

苏州与祭酒,前游曾并骖。

大梦先我醒,笑我还朝簪。

我心似潭水,世味孰足贪?

卒业幸放归,听泉终一庵。

二子实闻此,山灵为之监。

诗成急寄似,黄髯洞庭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