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其三)竹阁见忆

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

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翻译

柏堂南边的竹林像云海一样密集
这阁楼的主人是谁呢

注释

柏堂:指有柏树的厅堂,可能象征着雅致或古老的环境。
南畔:南边。
竹如云:竹子茂密如同云彩。
此阁:这个楼阁。
何人:谁。
主人:房屋的所有者或管理者。
先生:古代对学者、老师的尊称。
披鹤氅:穿着类似鹤的羽毛制成的长袍,表示闲适或高雅的生活。
更画:不必再画。
乐天真:快乐自由的生活,或者自然的、无拘无束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高雅情怀。诗中“柏堂南畔竹如云”一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将竹子比作云朵,既形象地展示了竹子的茂密,又给人以飘逸超凡之感。

“此阁何人是主人”这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竹阁主人的好奇和探寻,同时也隐含着诗人自己对于清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主人”不仅指的是竹阁的实际拥有者,更可能是指那些能够真正欣赏并融入自然之中的人。

接下来的两句“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友人的寄托和期望。其中,“先生”很可能是对张子野的尊称,而“披鹤氅”则是一个修炼者的形象,寓意着追求高洁和超脱。最后一句“不须更画乐天真”,意味着自然界已经如此完美,不需要再人为地去描绘或装饰什么,只需欣赏其本来的面貌即可。

整首诗通过对竹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于精神寄托和生活理想的追求。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送赵寺丞寄陈海州

景疏楼上唤蛾眉,君到应先诵此诗。

若见孟公投辖饮,莫忘冲雪送君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和蒋夔寄茶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韭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堆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光禄庵二首(其一)

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

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光禄庵二首(其二)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