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二四)

身现凡夫事,内照自分明。

三千大千界,满中诸众生。

刹那造有业,了了总知情。

纳安芥子里,称为无相经。

常持人不识,念时无色声。

形式: 偈颂

翻译

显现凡俗之事,内心洞察清晰。
广阔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充满其中。
瞬间造就业行,明了一切因果。
包容于芥子之中,名为无相之教。
常常被人忽视,默念时无声无色。

注释

身现:显现。
凡夫事:凡俗之事。
内照:内心洞察。
自分明:清晰。
三千大千界:广阔宇宙。
诸众生:众多生灵。
刹那:瞬间。
造有业:造作业行。
了了:明了。
总知情:了解一切。
纳安:包容。
芥子:极小的种子。
无相经:无相之教义。
常持:常常被保持。
人不识:被人忽视。
念时:默念时。
无色声:无声无色。

鉴赏

这首诗歌颂了佛家的观点,通过对内心的洞察和外界万象的感悟,体现了禅宗的修行理念。诗人以深邃的智慧,透过世间的红尘,看到了众生本无自性的真相。

"身现凡夫事" 指的是通过肉身这个凡人的载体去体验和理解世间万物。

"内照自分明" 则表达了对自己心性本真的深刻领悟,犹如镜子般清晰地映照出自己的真实状态。

"三千大千界" 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一个广大的宇宙或世界体系,而"满中诸众生" 则强调了这个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都被包含在内。

"刹那造有业" 描述了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产生各种善恶行为,而"了了总知情" 表示对这些行为后果的彻底了解和洞察。

"纳安芥子里,称为无相经" 这两句暗指佛教中的《金刚经》,其核心理念是万物皆为空,故名“无相”。诗人将这部经典比喻成藏于一粒芝麻(芥子)之中,表达了对深奥法义的敬畏。

"常持人不识,念时无色声"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境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往往不能认识到这份智慧,当诗人在静坐冥想中回味这一真理时,连声音都变得没有颜色,没有形相,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的深刻领悟和个人修行体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禅悟境界和对宇宙万象的洞察力。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二五)

贝多叶里优昙华,万象皆如同一家。

欢喜摘花不见果,吉祥采果不观华。

缘之本来元不识,法王呵之如稻麻。

形式: 偈颂 押[麻]韵

诗偈(其一二六)

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

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

心心无所住,处处尘不著。

五道绝人行,无心是极乐。

空里见优昙,众生作桥彴。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二七)

田舍老翁如聚落,眼耳鼻舌俱失却。

内外寻访觅无踪,旧时住处空寂寞。

却归堂上问空王,总在此间学无作。

形式: 偈颂 押[药]韵

诗偈(其一二八)

欲得速成佛,祇学无生忍。

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

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

广演波罗蜜,无心可鄙吝。

祇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