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一)

兹山海隅胜,佳名昔耳食。

命俦得所导,快陟如旧识。

千岚忽霞灿,目光讶频拭。

万树霜枫林,艳此天地色。

助以朝肠辉,绚烂斯云极。

入林甫一转,已忘山南北。

素石兼长松,彩翠相镂饰。

妙绘不到处,化工展匠力。

应接摇吾精,十步须九息。

面面围锦障,阴阴藏净域。

奚俟穷幽探,兹观生未得。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邵元直、毛保之一同游览虞山破山寺,最终到达天龙庵,并探寻桃源洞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海隅的独特风光,从山巅至深林,从日出到黄昏,每一处景色都充满了生机与色彩。

诗中“兹山海隅胜,佳名昔耳食”开篇即点明了虞山的地理位置与美名,引人入胜。接着,“命俦得所导,快陟如旧识”表达了在友人的引导下,登山的愉悦与熟悉感。随后,诗人通过“千岚忽霞灿,目光讶频拭”、“万树霜枫林,艳此天地色”等句,生动描绘了山间云霞、枫林的壮丽景象,以及阳光映照下的斑斓色彩。

“助以朝肠辉,绚烂斯云极”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观的辉煌与绚丽。进入森林后,“入林甫一转,已忘山南北”,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森林的神秘与广阔,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素石兼长松,彩翠相镂饰”描绘了岩石与松树交织的美景,而“妙绘不到处,化工展匠力”则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法用人工描绘。最后,“应接摇吾精,十步须九息”表现了行走于山林间的艰难与挑战,而“面面围锦障,阴阴藏净域”则描绘了四周环绕的美丽景致和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二)

谁云秋山空,林暗日卓午。

寺门影遥红,幽敞形搆古。

高僧一指禅,破山作山祖。

石幢镌宝文,珠阁散花雨。

寺后竹千顷,一绿上眉宇。

松间就僧饭,窗际闻樵斧。

枯涧积叶深,叶底暗泉吐。

度杓登山椒,憩足匪一所。

回头俛僧寮,缭曲见窗户。

高处何所闻,嘹嘹雁相语。

形式: 古风

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三)

登高易心瘁,况兹摇落辰。

我行深林中,败叶如随人。

前峰忽中断,平野连城闉。

人气此焉聚,上结濛濛尘。

谁知我曹乐,迥与太古邻。

日华转壑底,霜气清崖垠。

更爱佳石净,皱瘦无轮囷。

每坐不忍移,抚之辄生温。

遥山万千叠,何处平吾身。

形式: 古风

偕邵元直毛保之游虞山破山寺遂达天龙庵寻桃源洞(其四)

下山行别僧,归径屡转右。

钟声忽递风,寻之越冈阜。

依然遘精蓝,行近不知有。

径造竹阁吟,坐听涧声久。

寻源得奇绝,石理若瓜剖。

平落十亩宽,侧撇千丈陡。

想见春水生,百万玉龙走。

瞑色沈镜光,欲揽不在手。

未窥山面全,佳处吞八九。

剑门拂水崖,较此孰前后。

明发更扳陟,斯游庶无负。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题郑秋堂山水幅

君家三绝此其一,画此春山白云出。

春山郁郁何葱葱,云捲忽随缣素空。

偶然断出林岫色,复叠不知千万重。

长松飘风子堕瓦,下有读书长啸者。

坐看生灭云耶山,斯人怀抱岂等闲。

我欲扁舟一相访,侧身天地何由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