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

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

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居于中枢之地,怀念共同治理的时光。
如果没有朝廷英才,谁来弘扬良好政绩?
在侯甸之内分发符节,恭敬行礼于明庭之中。
坚守誓言,如饮水思源,调解人事如同引导流水。
美好的声誉传遍四方,仁政光辉照耀千秋万代。
如今的恩泽媲美古代贤人,善举贯穿历史篇章。
期待你的和谐之歌被歌颂,我将令百官敬仰你。

注释

中枢:中央决策核心。
缅怀:追忆怀念。
台阁:朝廷重要部门。
英:杰出人才。
振:弘扬。
循良:循规蹈矩的好官。
分符:分发符节象征权力。
拜手:行礼。
誓节:坚定的誓言。
饮冰:形容刻苦自励。
调人:调解人事。
导水:引导和疏导。
嘉声:美好的名声。
九牧:九州各地。
惠化:仁政教化。
千祀:千年历史。
芳猷:美好的策略。
贯:贯穿。
颂:歌颂。
中和:和谐之道。
卿士:官员群体。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皇帝李隆基的作品,名为《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从诗中可以看出,李隆基在表达对忠州太守康昭远及其同僚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他们未来任职所持的美好祝愿。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这两句诗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庄重而深邃的情境。诗人站在高处(端拱)俯瞰着国家的核心区域(中枢),心中充满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思考。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康昭远等人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赞赏。他们如同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豪杰,没有庸俗之辈可比,只能用“良美”来形容其品格和行为。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这两句描绘了官员受命赴任的仪式。他们在朝廷中接受皇帝的委任(分符),然后在明亮宽敞的庭院中行礼告别(拜手)。

“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诗中的“誓节”表达了对品德高尚、克己守正之人的赞美,而“饮冰”则象征其清廉不染;“调人方导水”则形容他们如同能引导河流的人,具有指引和教化百姓的能力。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这里表达了康昭远等人的美好名声将会传播至整个国家(九牧),并且他们的恩泽与教化将会照亮未来无数的岁月(千祀)。

“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这两句诗强调了康昭远等人的德行和功绩,与历史上那些贤能之辈相比,他们的善行将会被载入史册。

最后,“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诗人表达了对康昭远等人的赞美,并且表示自己也要效仿他们,以达到“中和”(即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德行)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李隆基皇帝的笔触,展现了唐朝官员间的情谊、对品德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寄托,是一篇融合了儒家思想与文学修养的佳作。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

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

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

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

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

既欣盈尺兆,复忆磻溪便。

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续薛令之题壁

啄木觜距长,凤皇羽毛短。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煖。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旱]韵

温汤对雪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

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

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茕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