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易十五首(其十二)

无明是无作,无作是无心。

若见无心处,杨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无得。

讲说千般论,不如少时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行路易十五首(其十二)》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追求与内心平静的关系。

首句“无明是无作,无作是无心”,开篇即点出主题,无明(无知或迷惑)源于无作(不作为),而无作又源自无心(没有杂念)。这里以“无明”、“无作”、“无心”层层递进,揭示了内心的纯净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接着,“若见无心处,杨花水底沈”,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平静如同杨花落入水中,看似轻盈却能沉入水底,象征着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宁静,不会随波逐流,而是深藏于内心深处。

后两句“行路易,路易真无得。讲说千般论,不如少时默”,则从行动的角度出发,指出追求真理的道路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真正的领悟往往在沉默中获得。千言万语的讲解,不如在静默中体会,暗示了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才是通往真理的捷径。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在喧嚣世界中保持自我、追求真理的必要性。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行路易十五首(其十三)

无情正是道,木石尽真如。

达时遍处是,不悟永乖疏。行路易,路易真可乐。

刹那登正觉,不用披三教。

形式: 古风

行路易十五首(其十四)

无心真无事,无事少人知。

无为无处所,无处是无为。行路易,路易人莫惊。

无有无为事,空有无为名。

形式: 古风

行路易十五首(其十五)

无我无人真出家,何须剃发染袈裟。

欲识逍遥真解脱,但看水牛生象牙。

行路易,路易君谛听。无觉无菩提,无垢亦无净。

形式: 古风

率题六章.第一章叹伫归珠至今获(其一)

携明是今日,感应在明阳。

想思深洞尽,企子实难当。

朝忆生眷恋,夕望动心伤。

若期灵树下,度脱不相忘。

忍见孤憔悴,俱愿普趋蹡。

双飞白日顶,出气紫云光。

神龙左右梵,散花来芬芳。

菲菲常乐境,蔼蔼升金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