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行路易十五首(其十二)》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追求与内心平静的关系。
首句“无明是无作,无作是无心”,开篇即点出主题,无明(无知或迷惑)源于无作(不作为),而无作又源自无心(没有杂念)。这里以“无明”、“无作”、“无心”层层递进,揭示了内心的纯净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接着,“若见无心处,杨花水底沈”,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平静如同杨花落入水中,看似轻盈却能沉入水底,象征着真正的智慧和内心的宁静,不会随波逐流,而是深藏于内心深处。
后两句“行路易,路易真无得。讲说千般论,不如少时默”,则从行动的角度出发,指出追求真理的道路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真正的领悟往往在沉默中获得。千言万语的讲解,不如在静默中体会,暗示了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才是通往真理的捷径。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在喧嚣世界中保持自我、追求真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