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起

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

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

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

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

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

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

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

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

形式: 古风

翻译

鸟儿在庭院的树上歌唱,阳光照在屋檐的时刻。
随着年岁增长愈发慵懒,寒冷来临时起身更显迟缓。
厚薄适中的被子顺应天性,高低适宜的枕头带来舒适。
身心安宁温暖无比,这种滋味有谁能理解。
睡足后仰头坐着,茫然无思绪。
仿佛尚未开凿七窍,好像遗忘了四肢的存在。
遥想长安的旅人,清晨霜满衣裳。
我们各自适应生活,不知谁对谁错。

注释

鸟鸣:鸟儿的叫声。
庭树上:庭院的树上。
日照:阳光照射。
屋檐时:屋檐的时刻。
老去:年岁增长。
慵转极:愈发慵懒。
寒来:寒冷来临时。
起尤迟:起床更迟。
适性:顺应天性。
得宜:合适。
神安体稳暖:身心安宁温暖。
此味:这种滋味。
睡足:睡醒。
仰头坐:仰头坐着。
兀然:茫然的样子。
无所思:没有思绪。
凿七窍:开凿七窍,指有智慧。
遗四肢:遗忘四肢,形容浑然忘我。
缅想:遥想。
长安客:长安的旅人。
早朝:早上的朝廷会议。
霜满衣:霜满衣裳,形容早起的艰辛。
各自适:各自适应生活。
是非:对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清晨缓缓起床后的自在与惬意。开篇“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个静谧的早晨景象,鸟儿在庭院中的树上啼叫,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屋檐上,这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古代园林生活图画。

接着,“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表达了诗人因年老体衰,对寒冷天气的敏感,以及因此而延缓的起床速度。这里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但并不沉重,因为接下来的“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精心安排和享受,无论是被子的厚薄还是枕头的高低,都已达到一种舒适的平衡。

“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则直接表达了这种生活状态下所获得的心灵与身体的双重满足。这里,“神安”指的是心神的宁静,而“体稳暖”则是对肉体温暖舒适的描述。这两句诗表明,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这种简单而深刻的生活乐趣。

“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一段,继续描绘了诗人起床后的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这里,“睡足”意味着充分休息,“仰头坐”则是一种放松的姿态,而“兀然无所思”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烦恼、心境清净的境界。

紧接着,“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形容诗人的放松与自在,仿佛连身体的五官和四肢都不再受控制,完全地释放自己融入自然之中。

最后,“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一段,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于远方游子的思念。这里的“长安客”指的是遥远的旅人,而“早朝霜满衣”则描绘了一种严寒的清晨景象,其中的“霜”是指露水凝结成冰,显示了天气的寒冷。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珍视与享受,以及对远方游子的一份淡淡思念。整体上,这是一首充满了生活智慧和哲学思考的诗作。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

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

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似在寥天。

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

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晓别

晓鼓声已半,离筵坐难久。

请君断肠歌,送我和泪酒。

月落欲明前,马嘶初别后。

浩浩暗尘中,何由见回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栽杉

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

才高四五尺,势若干青霄。

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

病夫卧相对,日夕闲萧萧。

昨为山中树,今为檐下条。

虽然遇赏玩,无乃近尘嚣。

犹胜涧谷底,埋没随众樵。

不见郁郁松,委质山上苗。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栽松二首(其一)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

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