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

越地缯纱纹样新,远封来寄学曹人。

便令裁制为时服,顿觉光荣上病身。

应念此官同弃置,独能相贺更殷勤。

三千里外无由见,海上东风又一春。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南方的丝绸衣料花纹新颖独特,远方的朋友特意送来,像是学曹地方的人所制。
立刻让人裁剪成当时的流行服装,顿时觉得荣耀无比,照亮了我病弱的身体。
应该会想到我们这些被闲置的官员,只有你还能如此热情地祝贺我。
在这遥远的三千里的地方,无法相见,只能在海上东风吹过的新春之际,心中思念。

注释

越地:指南方地区。
缯纱:精致的丝织品。
纹样新:新颖的图案设计。
学曹人:可能指有学问或技艺的人。
裁制:裁剪制作。
时服:当时的流行服装。
光荣:荣耀。
病身:病弱的身体。
此官:我们这些官员。
弃置:被闲置。
相贺:互相祝贺。
殷勤:热情。
无由见:无法相见。
海上东风:海上的春风。
又一春:新的一年。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名为《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从这短小的五言绝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越地缯纱纹样新”,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来自遥远越地(今浙江一带)的精致丝织物品,以其独特的纹样展现出新的风貌。这里,“缯纱”指的是高质量的丝织品,“纹样新”则表明这些丝织品设计别致,充满了新意。

“远封来寄学曹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尊敬之情。这里的“远封”指的是遥远的地方,而“学曹人”则是对受赠者的一种尊称,暗示了诗人与其之间的情谊深厚。

“便令裁制为时服”,这句话表明诗人将这些珍贵的丝织品按照当下的流行款式制作成衣服。这里,“便令”意味着立即采取行动,而“裁制”则是指根据最新的潮流来剪裁和制作。

“顿觉光荣上病身”,这句话传达了诗人一旦穿上这些新做成的时尚服饰,立刻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仿佛这种荣耀感超过了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这里,“顿觉”表明一种突然而来的感觉,而“光荣上病身”则是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越肉体之外的精神满足。

“应念此官同弃置,独能相贺更殷勤”,这句话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共同经历的回忆。这里,“应念”是指应该记得,而“此官同弃置”则暗示着两人曾一起放弃过某种职位或地位。最后,“独能相贺更殷勤”强调了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和友人的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三千里外无由见,海上东风又一春”,这两句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里,“三千里外”描绘了一种极度的遥远,而“无由见”则是指没有机会去看望对方。最后,“海上东风又一春”则是在形容时间的流逝,诗人感慨于岁月匆匆,春天来临却依然无法与远方的朋友相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精美的物品和时尚的服饰,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共同回忆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因距离而生的孤独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舞曲歌辞.白纻歌

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

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复恐兰膏污纤指,常遣傍人收堕珥。

衣裳著时寒食下,还把玉鞭鞭白马。

形式: 乐府曲辞

樵客吟

上山采樵选枯树,深处樵多出辛苦。

秋来野火烧栎林,枝柯已枯堪采取。

斧声坎坎在幽谷,采得齐梢青葛束。

日西待伴同下山,竹担弯弯向身曲。

共知路傍多虎窟,未出深林不敢歇。

村西地暗狐兔行,稚子叫时相应声。

采樵客,莫采松与柏。

松柏生枝直且坚,与君作屋成家宅。

形式: 古风

赠别孟郊

历历天上星,沉沉水中萍。

幸当清秋夜,流影及微形。

君生衰俗间,立身如礼经。

纯诚发新文,独有金石声。

才名振京国,归省东南行。

停车楚城下,顾我不念程。

宝镜曾坠水,不磨岂自明。

苦节居贫贱,所知赖友生。

欢会方别离,戚戚忧虑并。

安得在一方,终老无送迎。

形式: 古风

赠姚怤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