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月梧何子

中台月色静娟娟,君理丝桐自不眠。

一夜山光回澹薄,半空鸾影下蹁跹。

路经密邑盱蒲坂,道出雍门扣葛天。

老梦却寻山水去,觉来琴上已无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月色下的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的沉思。首句“中台月色静娟娟”以“静娟娟”三字,生动地刻画了月光洒在中台上时的柔和与美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接着,“君理丝桐自不眠”一句,将诗人的形象引入画面,他独自弹奏着丝桐(即古筝),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表现出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暗示了诗人可能在音乐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或逃避现实的方式。

“一夜山光回澹薄,半空鸾影下蹁跹”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山光在月色的照耀下变得淡薄,鸾鸟的影子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些意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由和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路经密邑盱蒲坂,道出雍门扣葛天”则通过地理名称的引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行旅中的思考与感悟,或许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或是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最后,“老梦却寻山水去,觉来琴上已无弦”两句,以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梦中他似乎回到了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归宿,醒来后却发现琴上的弦已断,或许意味着他在现实世界中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572)

区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贻杭僧清涌

山水苍苍万壑秋,沧江淼淼一归舟。

梦回烟月无天日,游遍公卿出帝州。

燕颔虎头知有相,孤云野鹤本同流。

山僧长揖苕溪去,他日来寻只水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答林大博见赠

若若累累系匪轻,朝冲莫突岂书程。

病于好句游三昧,愁仗醇醪破一城。

五岭共谁分野色,九峰时我树风声。

都门怅别惭吾子,索酒缄诗独有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游苕山次秋浦王方伯韵兼呈万峰李参戎(其一)

酒经谈罢又茶经,兴落招提醉易醒。

小憩不妨诸念息,重来惟记万松青。

野云弄影倏时散,竹韵可人闲坐听。

在处山林无案牍,老当投辖莫劳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游苕山次秋浦王方伯韵兼呈万峰李参戎(其二)

湖山巾舄我曾经,二十年来梦始醒。

召伯甘棠留蔽芾,祭遵樽俎入丹青。

清游笑我扪萝癖,归咏同君驻马听。

抚景何嫌须鬓改,等閒天地亦忘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