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句(其六)

无事失却心,走向门前觅。

借问旧知识,寂绝无踪迹。

却归堂上审思看,改却众生称心安。

不能出外求知识,自向家中入涅槃。

大丈夫,昔日有,今日无,家计破除尽,赎得一群奴。

奴婢有六人,一人有六口。

六六三十六,常随我前后。

我亦不拘伊,伊亦不敢走。

若道菩提难,菩提亦不难。

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

分明了见三涂苦,世上名闻不相关。

形式: 古风

翻译

无事之时失落了本心,出门寻找答案。
询问旧日的智慧,却已杳无音信。
回到厅堂深思熟虑,改变世人内心的安宁。
无法外出获取新知,就在家中寻求解脱。
大丈夫曾拥有,如今失去一切,家业荡然无存,只为赎回一群奴隶。
六个奴隶,每个都有六口之家。
总计三十六人,常伴我左右。
我不限制他们,他们也不敢擅自离开。
如果说修行不易,其实修行并非难事。
欲望少、知足常乐,远离财富和美色,内心自然安定。
清楚明白三途苦的真相,世间名声与我无关。

注释

无事:指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失却:失去。
觅:寻找。
旧知识:过去的智慧或经验。
寂绝:寂静无声,踪迹全无。
审思:仔细思考。
涅槃:佛教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
大丈夫:古代对有地位、有担当男子的称呼。
家计:家庭财产或生计。
奴婢:仆人或奴隶。
三涂苦:佛教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名闻:名声或声誉。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佛学修养较深的诗人所作,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平淡场景,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和追求。开篇“无事失却心,走向门前觅”表明诗人在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顿,而这种宁静并非外求所得,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出来。

“借问旧知识,寂绝无踪迹”则是在探讨传统智慧与个人经验之间的关系,似乎在告诫我们不要过分依赖外在的知识,而应该更加关注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却归堂上审思看,改却众生称心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回到家中,在静思中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通过这种内省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与满足。

“不能出外求知识,自向家中入涅槃”进一步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涅槃是佛教中的概念,意味着超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的境界。在这里,诗人通过将其与家中相联系,表达了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大丈夫,昔日有,今日无,家计破除尽,赎得一群奴。奴婢有六人,一人有六口。六六三十六,常随我前后。”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解脱态度的描写。大丈夫通常指的是具有伟大志向和勇气的人,但这里似乎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对家庭责任的释然。赎得奴婢,可能象征着诗人在精神上的自我解放。

“若道菩提难,菩提亦不难”中的“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意为觉悟或智慧。这句话表达了对佛教中智慧和觉悟的追求,并且认为这种追求并非遥不可及。

最后,“少欲知足毛头宽,远离财色神自安。分明了见三涂苦,世上名闻不相关。”则是诗人提倡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以及对精神解脱的追求。在这里,“毛头”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出家修行者,而“分明了见三涂苦”则表达了一种对世间烦恼的洞察力,认为世间所谓的名闻利养并非真正的幸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和佛学理念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于内在精神修行和超越尘世束缚的追求。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句(其七)

难复难,持心离欲贪涅槃。

一向他方求净土,若论实行不相关。

枉用功夫来去苦,毕竟到头空色还。

形式: 古风

杂句(其八)

易复易,即此五阴成真智。

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

若舍烦恼觅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杂句(其九)

正中正,心王如如六根莹。

六尘空,六识净,六六三十六,同归大圆镜。

形式: 古风

杂句(其十)

阿难贝多叶,持来数千劫。

匕宝藏中付迦叶,分为十二部,析作三乘法。

形式: 古风 押[洽]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