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九夜大风明起书室皆败叶

木老性倔强,朔风怒明威。

初更即合战,已乃声鼓鼙。

大块信难测,三鼓气不衰。

我屋山僧居,破陋久不治。

会当晴明日,仰见河汉移。

微风鼓櫜籥,虚空同奔驰。

夜无芙蓉人,慌惚疑褰帷。

平明满书斋,败叶方纷披。

孰为呼吸者,作此怒张为。

天寒不成雪,恐坐强风师。

扑尘整书架,粪挶不可迟。

人非陈仲举,用舍亦有宜。

形式: 古风

翻译

树木因年老而坚韧,北风吹过显威严。
刚过初更就开战,鼓声震天响彻。
大自然难以预料,即使三鼓斗志依然不减。
我住的僧房简陋,长久未加修缮。
期待明日天气晴朗,抬头可见银河移动。
微风轻拂,仿佛在空中奔跑。
夜晚无人赏芙蓉,恍惚间疑是掀开了帘幕。
清晨书斋内落叶满地,一片狼藉。
是谁在呼吸,发出如此激昂的声音。
天气寒冷未能下雪,恐怕是强风所致。
整理书架扑去灰尘,不能拖延。
人如陈仲举,任用或弃置都有其适宜之处。

注释

木老:树木因年老。
朔风:北方的寒风。
鼓鼙:古代军中的战鼓。
大块:大自然。
三鼓:三次击鼓,指战斗进行中。
山僧居:山上的僧人住所。
败叶:落叶。
呼吸者:发出声音的人或力量。
强风师:强大的风的力量。
陈仲举:东汉时期的贤士,此处比喻有才能的人。
用舍:任用或弃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天气,以及它对诗人书室的影响。诗中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浓郁的情感。

"木老性倔强,朔风怒明威"两句,用来形容树木因年岁增长而变得更加坚硬,同时也描绘出大风来临时的猛烈与威力。"初更即合战,已乃声鼓鼙"则传达了夜深人静之际,突然间风声如同战争中的鼓噪,震耳欲聋。

"大块信难测,三鼓气不衰"表明诗人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感到困惑,它的力度连续不断,不见减弱。接着是"我屋山僧居,破陋久不治",通过这个环境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隐居于山野之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书室的维护已显得有些颓废。

随后"会当晴明日,仰见河汉移"一句,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期待,希望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可以仰望星空,看到流动的银河。然而现实中却是"微风鼓櫜籥,虚空同奔驰",即便是微风,也能带起尘埃,与空气一起奔走,这种景象增添了诗中的动态感。

接下来的"夜无芙蓉人,慌惚疑褰帷"则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和不安,他在夜晚没有伴侣,只有风声让他感到困惑,甚至怀疑窗帘是否已经被吹得翻飞。"平明满书斋,败叶方纷披"描述了书室内外的混乱景象。

"孰为呼吸者,作此怒张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愤懑,诗人在问自己,为何要经历这样的风暴?同时也在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天寒不成雪,恐坐强风师"则是对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的担忧,因为虽然天气已经很冷,但并没有下雪,这让诗人害怕可能会有更加猛烈的风暴来临。

最后两句"扑尘整书架,粪挶不可迟"表达了诗人面对混乱环境,不得不去整理被风吹散的尘埃和书籍,同时也在暗示着时间不等人,一切都需要及时处理。"人非陈仲举,用舍亦有宜"则是说,即便不是像陈仲举那样的人才,自己的这番用心也是有其道理的。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大风和书室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收录诗词(715)

王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月十七日雨霁复至仙隐

秋雨闲十日,缅怀秋山空。

烟霞固旧态,败叶铺山红。

平生五大夫,投老一秃翁。

相看各萧索,事付不语中。

二轮固代谢,四序弥初终。

义霜素惨烈,温律复冲融。

相期保岁寒,木末回春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又谢丁执中寄黄龙菜

吴山草长春暖时,吴人髻中金卷箷。

家家馈荐作寒食,贫富丰俭要适宜。

富兼庶品助取醉,贫得胜具兼哦诗。

金瓶玉箸固华丽,雕章缋句真瑰奇。

西溪友生居占野,不务结屋留园葵。

岁时供给不外索,野花满院蔬本肥。

今朝怀我寄馀剂,色照匕箸光陆离。

我惭此腹负此物,但用当肉无它辞。

旧闻书生饭不足,朝暮齑盐只充腹。

劝餐齿颊杂宫商,若比哥舒荐梁肉。

我歌短章持报辱,恐子诗成费追逐。

好音佳惠不敢虚,寄以离骚三十六。

形式: 古风

又题祤禅客龟峰图

不用丹青染素翰,疏烟分染碧云端。

一千里地境中镇,三十六峰天半寒。

巢露叶中呈物象,滤罗带畔叠林峦。

人间此是清凉药,时向尘中为展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又题琳师房刘行简给事墨竹

黄门给事二千粟,日割三牲亦应足。

刘翁食俎厌膻腥,千亩渭川期满腹。

吴人束简如束刍,百钱可了三日厨。

刘翁平生几两屐,可能千亩无赢馀。

独嫌纳腹未可尽,更为挥毫写清峻。

庭空月落千丈长,老柏乔松未高劲。

锦绷稚子置腹中,铁面老人凌远风。

此君族类俱得所,多事索此霜髯翁。

腹饥眼饱徒倥偬,只说饕馋疑作俑。

何以先生日照盘,更看婵娟势飞动。

琳师从此唯善看,时时更为通平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