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食雀

秋风云气寒,秋雨昼夜兼。

饥禽湿不飞,左右烦顾瞻。

有雀独飞下,施徐入吾檐。

毛羽刷参差,嘴距交钩铦。

跳乘新舂箕,取饱公不嫌。

而吾本有意,听之取微纤。

忽惊自飞去,窗聿不少淹。

反就高高枝,啁哳气不恬。

嗟乎此微类,岂不无以厌。

来既冒弹射,固难责其廉。

然余乃无罪,见怒何过严。

形式: 古风 押[盐]韵

翻译

秋日的云雾带着寒意,连绵的秋雨日夜不停。
饥饿的鸟儿被雨水打湿无法飞翔,左右张望寻找栖息之处。
有一只麻雀独自飞下来,缓缓落在我的屋檐。
它的羽毛参差不齐,喙尖锐如钩。
它在新翻的谷物上跳跃觅食,尽管满足却毫不嫌弃。
我本有意观察,聆听它的细微动静。
忽然它惊慌飞走,没有在我窗前停留多久。
反而飞到高高的树枝上,叫声嘈杂,显得不安。
哎,这小小的生物,难道不能免于苛求吗?
既然它已经冒着被弹射的风险来到这里,自然难以期待它过于廉洁。
然而我没有过错,为何对我如此愤怒呢?

注释

兼:同时。
饥禽:饥饿的鸟儿。
施徐:缓慢地。
新舂:新翻的谷物。
公:泛指鸟类。
微纤:细微的事物。
窗聿:窗户。
恬:安宁。
微类:小动物。
弹射:投掷弹丸。
过严:过于严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饥饿的小鸟寻找食物的生动画面。开篇便以"秋风云气寒,秋雨昼夜兼"设置了一个萧瑟、湿冷的秋日景象,然后通过"饥禽湿不飞,左右烦顾瞻"表达出小鸟因天气恶劣而无法飞翔,只能焦急地四处寻觅食物。诗人细腻地描写了一只雀鸟如何在檐下施展其毛羽,并以跳跃的方式取食,表现了它的吃相。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只小鸟行为的理解和同情,认为它的行为并无过错,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岂不无以厌"一句,既可解为诗人对于这种自然之物的无尽喜爱,也反映出了诗人对生命本能的尊重与理解。

最后,"然余乃无罪,见怒何过严"则更加深化了主题,暗示着世间万物皆有其生存之道,不应以人的情感标准去衡量自然界的行为,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平等和自然法则的一种认识。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更通过小鸟取食这一常见现象,抒发出了对生命尊严与生存本能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扬子江阻风

扬子江风十月初,西驾巨浪渺无隅。

常忧倾摇地为动,意欲起塞天无虚。

大舟不行就系岸,小舟分去争得鱼。

舟中壮士起坐笑,有酒更为斜阳酤。

形式: 古风

杂诗

古人重非道,饥不苟豆羹。

有为非其心,或不脱冕行。

如何后世人,以官业其生。

鄙哉乐欺人,犹以圣自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杂诗(其二)

一日不为田,百草已有根。

况复闲三时,其秽何待论。

岂不有钱镈,徒羞慵借勤。

岁晚忧不耕,何独议锄耘。

形式: 古风

杂诗(其一)

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稚亦无岁。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