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朗陵二禅友

潇湘曾宿话诗评,荆楚连秋阻野情。

金锡罢游双鬓白,铁盂终守一斋清。

篇章老欲齐高手,风月闲思到极精。

南望山门石何处,沧浪云梦浸天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曾经在潇湘江边住宿谈论诗歌评论,连续几个秋天被荆楚的荒野风情所阻隔。
手持金锡的僧人停止了云游双鬓已斑白,始终守护着铁盂使一室清净。
年老时依然希望自己的诗文能与高手匹敌,闲暇时思考风月之事直至极其精髓。
向南遥望寺庙的山门石现在哪里,只见云梦大泽与天际相连,波澜壮阔。

注释

潇湘:湖南地区两条河流湘江和潇水的合称,常用来代指湖南一带的自然风光。
宿话:住宿时的交谈。
诗评:对诗歌的评论和讨论。
荆楚:古代楚国的地域,大致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等地,这里指代南方的山水。
阻野情:被野外的景色所阻碍或吸引,影响了行程。
金锡:僧人携带的行脚工具,金制的手杖,象征身份,也指代僧人。
罢游:停止云游,不再四处游历。
双鬓白:两鬓斑白,形容年岁已高。
铁盂:僧人用的铁质容器,这里可能比喻简朴的生活或修行的坚定。
一斋清:一间书房或居室保持清静。
篇章:诗文作品。
老欲齐高手:年老时还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文学高手相媲美。
风月:风景和月色,常用来泛指自然景物。
闲思到极精:在闲暇时的思考能达到非常精致、深入的地步。
南望:向南眺望。
山门石:寺庙前的石碑或标志性的石头。
沧浪:指水色青绿、波涛浩渺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江湖或大泽。
云梦:古代大泽名,这里泛指广阔的水域,与天横形容其广阔无垠。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寄朗陵二禅友》。从艺术风格和内涵来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乡愁与对自然美景感悟的抒情诗。

潇湘曾宿话诗评 - 这句点明了诗人在潇湘(古代地名,今湖南北部)曾经停留,与友人讨论过诗歌评价。潇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与屈原有关的神秘之地,这里提及它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操。

荆楚连秋阻野情 - 荆楚指的是楚国旧境,即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连秋意味着秋天的景色连绵不绝,阻野则是说这种美好的自然景象让人驻足凝视,充满了乡愁。

金锡罢游双鬓白 - 金锡可能指的是装饰品或旅行中的随身物品,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年老。罢游意味着不再外出游历,双鬓白则是说诗人头发两鬓已白,表明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晚景。

铁盂终守一斋清 - 铁盂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用来打更的声音,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终守意味着坚持到底,一斋清则是说诗人至今仍保持着一种清净无为的心态。

篇章老欲齐高手 - 篇章即文章,这里指的是诗歌创作。老欲齐高手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即便年事已高,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与古代高手相媲美。

风月闲思到极精 - 风月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常用来形容自然之美的词汇。闲思则是说在平静无为的情况下,对于风月之美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到极精则表明这种思考达到了极致。

南望山门石何处 - 南望即向南方眺望,诗人心中所寻找的可能是一种精神寄托或是故乡的景象。山门石则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物象,这里用来引发对远方美好事物的想象。

沧浪云梦浸天横 - 沧浪指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水,云梦则是一种超现实的意境。浸天横意味着诗人心中的这份思念和幻想已经渗透到天际,跨越了凡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友情以及文学创作的深切情感。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所表现出的超脱与淡泊。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寄栖白上人

万国争名地,吾师独此闲。

题诗招上相,看雪下南山。

内殿承恩久,中条进表还。

常因秋贡客,少得掩禅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寄益上人

长想寻君道路遥,乱山霜后火新烧。

近闻移住邻衡岳,几度题诗上石桥。

古木传声连峭壁,一灯悬影过中宵。

风骚味薄谁相爱,攲枕常多梦鲍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寄监利司空学士

诗家为政别,清苦日闻新。

乱后无荒地,归来尽远人。

宽容民赋税,憔悴吏精神。

何必河阳县,空传桃李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寄钱塘罗给事

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