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首句“古人各有为,何况今之人”,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将古人与今人进行对照,暗示了时代变迁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接着,“黄金葬神仙,白纸裹儒绅”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当时社会上权贵阶层的奢华葬礼,以及知识分子被束缚于繁琐礼仪之中的情景,暗含对社会不公和束缚人性的讽刺。
“最苦狮子皮,束缚老狐身”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束缚的主题,将社会的种种束缚比作“狮子皮”,而“老狐身”则象征着被束缚的人性,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束缚人性的强烈不满。接下来,“为龟苦不灵,为麟苦不仁”两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人比作“龟”和“麟”,前者代表了在复杂环境中难以灵活应对的困境,后者则指出了在道德层面的缺失,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
最后,“安得无为者,相与率天真”表达了诗人对于一个自由、无拘无束的社会环境的向往,希望人们能够回归本真,摆脱外在的束缚,过上更加自由、真实的生活。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