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拥褐坐茅檐,春晴喜初日。
微风入桃径,爽气归缥帙。
频时苦风雪,就景理巾栉。
树暖高鸟来,窗闲曙云出。
乡遥路难越,道蹇时易失。
欲静又不能,东山负芝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后的静谧景象,诗人在茅草为顶的屋檐下坐着,享受着初升的太阳带来的温暖与喜悦。微风轻拂过桃树的小径,为室内带来清新的空气。诗人回忆起刚过去的风雪时节,那些困苦现在已成为美好的记忆。
春日里,树木逐渐暖和起来,高处传来了归巢鸟儿的歌唱,而窗前,一片宁静中曙光与浮动的云朵相互辉映。然而,对于远方的乡土,诗人感到路途遥远且艰难,时常因为小心翼翼而易生迷失。
内心渴望静谧,却又无法完全达到,那股子欲静不能的心绪,就像东山上负担着沉甸的芝草和药材一样沉重。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透露出一种在动荡中寻求平静的深刻情感。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是非处处生尘埃,唯君襟抱无嫌猜。
收帆依雁湓浦宿,带雨别僧衡岳回。
芳樽稍驻落日唱,醉袖更拂长云开。
清秋华发好相似,却把钓竿归去来。
平生半为山淹留,马上欲去还回头。
两京尘路一双鬓,不见玉泉千万秋。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暮。
一尊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