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暮。
一尊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远方路途的无奈感受。诗人以“云物如故乡”开篇,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即使是天上的云,也让他联想到了遥远的故乡。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比较,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寄托。
接着“山川知异路”一句,则转向自然景物,山川河流似乎也能理解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和对未知旅途的忧虑。这里的“异路”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不安和迷茫。
“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暮”,诗人的身份是一个长久没有回家的游子,在春天即将过去之际,只能在马背上感受那渐渐消逝的春色。这里的“马上”不仅是行动的状态,也象征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生活。
“一尊花下酒,残日水西树”,诗人在美丽的自然景物中寻找了一丝慰藉,一杯酒在花丛中似乎能暂时忘却忧愁。然而,“残日”和“水西树”则又是一种时间流逝与空间隔绝的无力感。
最后两句“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诗人没有等到乐曲结束,就挥鞭离开了那美丽的花丛。这不仅是对音乐的不耐,更象征着一种对生活、对情感的仓促离别。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游子情怀和对人生旅途的无奈感受。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松江菰叶正芳繁,张翰逢秋忆故园。
千里帆遮馆娃寺,一川风暖采香村。
潮声渐遇仙人宅,鹤市曾迷子夜魂。
我有五湖烟艇在,不堪残日动征鞍。
白云溪北丛岩东,树石夜与潺湲通。
行人一宿翠微月,二十五弦声满风。
洞庭先生归路长,海云望极春茫茫。
别来几度向蓬岛,自傍瑶台折灵草。
年来独向此游频,谢氏青山与寺邻。
朱槛夜飞溪路雪,碧林晴隔马蹄尘。
波穿十里桥连寺,絮压千家柳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