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酬高崇节

腊雪都堂试,春风汴水行。

十年虽抱疾,何处不无情?

群盗正当路,此游应隔生。

劳君问流落,山下已躬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经沧桑的游子在春日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诗人罗隐以其独特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个人遭遇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展现了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腊雪都堂试"一句,以"腊雪"指代冬末,即将过去的季节,"都堂试"则是指古代官府中的重要考试场所。此处诗人通过对过往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

"春风汴水行"一句,以春风与汴水之动为笔墨,描绘出自然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情景。诗人借此呼应上句中对往日的追忆,将个人的情感与大自然的变迁相互交织。

"十年虽抱疾,何处不无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长久的岁月里虽然身患疾病,但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对往日友谊的情感。"何处不无情"一词,更是透露出诗人对于朋友之情的执着与珍视。

接下来的"群盗正当路,此游应隔生"两句,则描绘出一个危险而艰难的旅途场景。"群盗"指的是聚集在道路上的强盗,而"此游应隔生"则是说这次旅行仿佛是隔绝了前世今生的体验。

最后,"劳君问流落,山下已躬耕"两句,则转向对友人的关心和询问。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愿望。"劳君问流落"是指朋友对自己漂泊不定的关切,而"山下已躬耕"则是在说诗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投身于农耕之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一位饱经沧桑游子对往昔岁月、友谊和自然情怀的深刻表达。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人生旅途的独特理解和对美好事物持久的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江都

淮王高宴动江都,曾忆狂生亦坐隅。

九里楼台牵翡翠,两行鸳鹭踏真珠。

歌听丽句秦云咽,诗转新题蜀锦铺。

惆怅晋阳星拆后,世间兵革地荒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红叶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

野晴霜浥绿,山冷雨催红。

游子灞陵道,美人长信宫。

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自贻

衰老应难更进趋,药畦经卷自朝晡。

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

汉武巡游虚轧轧,秦皇吞并谩驱驱。

如何只见丁家鹤,依旧辽东叹绿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自湘川东下立春泊夏口阻风登孙权城

吴门此去逾千里,湘浦离来想数旬。

只见风师长占路,不知青帝已行春。

危怜坏堞犹遮水,狂爱寒梅欲傍人。

事往时移何足问,且凭村酒暖精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