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惠师

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

夜宿最高顶,举头看星辰。

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

兹地绝翔走,自然严且神。

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

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

鱼龙惊踊跃,叫啸成悲辛。

怪气或紫赤,敲磨共轮囷。

金鸦既腾翥,六合俄清新。

常闻禹穴奇,东去窥瓯闽。

越俗不好古,流传失其真。

幽踪邈难得,圣路嗟长堙。

回临浙江涛,屹起高峨岷。

壮志死不息,千年如隔晨。

是非竟何有,弃去非吾伦。

凌江诣庐岳,浩荡极游巡。

崔崒没云表,陂陀浸湖沦。

是时雨初霁,悬瀑垂天绅。

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

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

鹏鶱堕长翮,鲸戏侧脩鳞。

自来连州寺,曾未造城闉。

日携青云客,探胜穷崖滨。

太守邀不去,群官请徒频。

囊无一金资,翻谓富者贫。

昨日忽不见,我令访其邻。

奔波自追及,把手问所因。

顾我却兴欢,君宁异于民。

离合自古然,辞别安足珍。

吾闻九疑好,夙志今欲伸。

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

衡山与洞庭,此固道所循。

寻崧方抵洛,历华遂之秦。

浮游靡定处,偶往即通津。

吾言子当去,子道非吾遵。

江鱼不池活,野鸟难笼驯。

吾非西方教,怜子狂且醇。

吾嫉惰游者,怜子愚且谆。

去矣各异趣,何为浪沾巾。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惠师那座佛塔的住持,是个不受拘束的人。
十五岁时他热爱山水,超脱世俗远离亲朋。
摘下帽子剪掉头发,轻快地离开尘世足迹。
他发迹于四明山,攀登山巅直上秋空。
于是登上天台峰,只见山谷峥嵘险峻。
夜晚住宿在最高峰,抬头仰望星辰璀璨。
光芒相互辉映,南北星辰排列有序。
此地无飞鸟走兽,自然威严而神圣。
微风轻拂树木石头,激荡起韶乐般的韵律。
半夜起身向下看,大海中日轮如带吞吐。
鱼龙受惊跳跃,叫声凄厉成悲歌。
奇异的气氛或紫或赤,天地间万物共鸣。
金乌展翅飞翔,天地间瞬间清新。
常听说大禹洞穴的奇景,向东探寻瓯闽之地。
越地风俗不喜古风,许多传说已失真。
幽深的踪迹难以寻觅,圣贤之道长久被埋没。
回头俯瞰浙江涛,巍峨山岭如岷山般耸立。
壮志虽死犹不息,千年时光如隔晨曦。
是非究竟有何意义?抛弃它并非我的本性。
我曾渡江前往庐山,浩荡游览各地名胜。
崔嵬的山峰隐没云端,湖泊环绕山脚。
雨后初晴,瀑布如天绅垂挂。
前年我曾游罗浮山,漫步海边。
阳刚之气盛大无比,万物繁茂如春常驻。
大鹏展翅,鲸鱼嬉戏,生命自由自在。
我从未涉足连州寺,城郭之外的寺庙。
每日与云游之士相伴,探索崖边美景。
太守邀请我去,官员们也频频请求。
我囊中羞涩,反被当作富人。
昨日忽然不见,我让人去探访邻居。
四处寻找,终于找到,握手询问原因。
他看着我笑,你与众人并无不同。
离合自古如此,告别无需过分珍重。
我向往九疑山,多年的愿望即将实现。
斑竹声声,似舜妻哭泣,湘水沉吟楚臣的哀歌。
衡山和洞庭湖,正是我追寻的道路。
寻访嵩山直到洛阳,历经华山到达秦国。
我漂泊无定,偶尔去处都能通达。
我说你应该离去,你的道路我不再遵循。
江中的鱼儿不适合池塘生活,野鸟难以被囚笼驯服。
我不是西方教派,但同情你的狂放和纯真。
我厌恶懒散的游者,怜惜你的愚直和诚恳。
你们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何必为离别泪湿衣襟呢。

注释

浮屠:佛塔。
不羁:不受拘束。
超然:超脱世俗。
遗踪尘:留下尘世足迹。
四明:古代地名,今浙江宁波附近。
秋旻:秋天的天空。
翔走:飞翔和奔跑的动物。
微风:轻轻的风。
溟波:大海。
禹穴:大禹的遗迹。
东去:向东。
崔崒:形容山峰高峻。
斑竹:一种竹子,象征舜妃娥皇、女英的泪水。
衡山:五岳之一,位于湖南。
洛:洛阳,古代都城。
狂且醇:狂放而纯真。
惰游者:懒散的游人。
浪沾巾:形容无谓的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名为《送惠师》。诗中表达了对僧人的离别之情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

诗人通过描述惠师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高洁情操。惠师不为尘世所羁绊,对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怀在于超然物外、谢绝亲朋中得以体现。

脱去尘世的束缚,剪掉头发,抛弃世俗的礼节,惠师如同飞奔的马匹般,留下了他超凡脱俗的足迹。他的精神追求不仅限于人间,更是在空灵之中寻找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

诗中还描绘了惠师登上天台,俯瞰众山皆为峻岭,以及夜宿最高峰,仰望繁星点点的情景。这些自然景观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面,展示了惠师对大自然的深刻体悟和无尽赞美。

在这首诗中,韩愈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不仅表达了对惠师的敬仰之情,更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递出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诉求。

收录诗词(424)

韩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籍贯: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 生卒年:768~824

相关古诗词

送湖南李正字归

长沙入楚深,洞庭值秋晚。

人随鸿雁少,江共蒹葭远。

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孤游怀耿介,旅宿梦婉娩。

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亲交俱在此,谁与同息偃。

形式: 古风 押[阮]韵

送僧澄观

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

构楼架阁切星汉,誇雄斗丽止者谁。

僧伽后出淮泗上,势到众佛尤恢奇。

越商胡贾脱身罪,圭璧满船宁计资。

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扶半天赤。

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影沈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

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

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皆言澄观虽僧徒,公才吏用当今无。

后从徐州辟书至,纷纷过客何由记。

人言澄观乃诗人,一座竞吟诗句新。

向风长叹不可见,我欲收敛加冠巾。

洛阳穷秋厌穷独,丁丁啄门疑啄木。

有僧来访呼使前,伏犀插脑高颊权。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

临淮太守初到郡,远遣州民送音问。

好奇赏俊直难逢,去去为致思从容。

形式: 古风

重云李观疾赠之

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

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小人但咨怨,君子惟忧伤。

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宁康。

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

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尝。

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

且况天地间,大运自有常。

劝君善饮食,鸾凤本高翔。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

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故人辞礼闱,旌节镇江圻。

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递。

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

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

我昔实愚惷,不能降色辞。

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公其务贳过,我亦请改事。

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