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一)白鹿洞书院

昔人读书地,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馀韵,绝学何能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古人曾经读书的地方,是白鹿悠游的田野。
世间潮流有起落,这里更显重要被赞扬。
如今正值国家复兴时期,治理措施全面展开。
然而,音乐和教化传统未能延续,山水失去了光彩。
荒草丛生之地已被清除,圣明的规划已经浩瀚无边。
还有朝廷使者,是否愿意来到这殿堂。
他们询问民间疾苦真诚恳切,怀念贤才的心情更加激昂。
高雅的歌曲余音绕梁,绝学怎能被遗忘。

注释

昔人:古人。
读书地:读书之处。
町疃:乡村田野。
白鹿场:白鹿出没之地。
升降:起伏变化。
兹焉:此处。
中兴年:国家复兴时期。
治具:治理措施。
弦歌:音乐与教化。
嗣:延续。
荒榛:荒草。
圣谟:圣明的规划。
皇华使:朝廷使者。
堂:殿堂。
问俗:询问民间风俗。
怀贤:怀念贤才。
雅歌:高雅的歌曲。
绝学:失传的学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人读书、追求学问的场景,通过昔日与今朝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思考。"昔人读书地"一句直接指出了白鹿洞书院是古人研读经典的地方,而"町疃白鹿场"则描绘出一个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接着,诗人通过"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两句,暗示了社会和学术的发展是有起伏的,需要不断地有新的贡献。

在"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中,诗人提到当前是一个国家复兴、学术繁荣的时代,"弦歌独不嗣"则表现了对于音乐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继承之不足。"山水无辉光"更是对自然美景与精神世界的空寂感慨。

接下来的"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两句,表达了对于过去智慧和学问积累的清理与发扬之愿。"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则是对官方或权威机构支持学术事业的期待。

最后,诗人通过"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表达了对于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关切,以及对贤才的怀念。"雅歌有馀韵,绝学何能忘"则是对美好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髓不能忘怀的坚持。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学问传承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于国家复兴、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拜张魏公墓下

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

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

西征奠梁益,南辕抚江湘。

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缟素哭新宫,哀声连万方。

黠虏闻褫魄,经营久徬徨。

玉帛骤往来,士马且伏藏。

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

白首复来归,发短丹心长。

拳拳冀感格,汲汲勤修攘。

天命竟难谌,人事亦靡常。

悠然谢台鼎,“骑龙白云乡。

”坐令此空山,名与日月彰。

千秋定军垒,岋嶪遥相望。

贱子来岁阴,烈风振高冈。

下马九顿首,抚膺泪淋浪。

山颓今几年,志士日惨伤。

中原尚腥膻,人类几豺狼。

公还浩无期,嗣德炜有光。

恭惟宋社稷,永永垂无疆。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十二)温汤

连山西南来,中断还崛起。

干霄几千仞,据地三百里。

飞峰上灵秀,众壑下清美。

逮兹势力穷,犹能出奇伟。

谁燃丹黄燄,爨此玉池水。

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

当年谢康乐,弦绝今已矣。

水碧复流温,相思五湖里。

形式: 古风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靘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愧兰荪,高操摧冰霜。

湘君谢遗楪,汉水羞捐珰。

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肠。

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

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

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忆秦娥.雪梅二阕奉怀敬夫(其一)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

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

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

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形式: 词牌: 忆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