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依韵

一嫁异域去,不复临镜台。

念昔辞家时,岂为单于来。

适遐固亦命,配丑非由媒。

始欲并日月,今嗟随风埃。

仆侍共惨戚,山川空徘徊。

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

宁闻琵琶乐,但闻琵琶哀。

休言羊酪甘,谁喜毡庐开。

故国万馀里,此生那得回。

乃知女子薄,莫比原上莱。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初次出嫁远赴他乡,不再照镜子梳妆。
回想当初离家之时,难道只为嫁给单于。
远嫁异域本是命运,与丑陋之人结合并非媒妁之言。
起初梦想与日月同辉,如今却只能随风尘飘摇。
仆人和我都悲伤不已,山河景色徒然空荡。
连大雁也为我哀鸣,心中悲痛难以自抑。
只听见琵琶的哀音,哪有欢快的旋律。
别提羊奶酪的甜美,谁会喜欢毡帐的生活。
故乡万里之外,此生怎能再归。
这才明白女子的轻薄,怎及原野上的莱蔬。

注释

异域:指远方的异族之地。
镜台:古代妇女照镜子的地方。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异族君主。
适遐:远嫁到远方。
命:命运。
媒:媒婆或媒介。
并日月:形容志向高远,想与日月同辉。
风埃:风尘,比喻艰难困苦。
惨戚:悲伤,凄惨。
徘徊:犹豫不决,这里指山河空荡无人。
肝肠:内心,情感。
琵琶哀:哀伤的琵琶声。
羊酪:羊奶制成的乳制品。
毡庐:游牧民族的帐篷。
故国:故乡。
那得回:怎能返回。
女子薄:女子被轻视。
原上莱:原野上的蔬菜,比喻平凡无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再依韵》,表达了女子远嫁异域的悲苦与思乡之情。首句“一嫁异域去,不复临镜台”描绘了女子离家后的孤独,不再照镜子,暗示了生活的改变和内心的落寞。接下来通过“岂为单于来”暗示并非自愿出嫁,而是命运所迫。

“适遐固亦命,配丑非由媒”揭示了她对婚姻的无奈,即使远嫁异族,也是命中注定,而非自由选择。诗人以“始欲并日月,今嗟随风埃”表达对家乡和自由的渴望,如今只能任凭命运如尘埃般飘摇。

“仆侍共惨戚,山川空徘徊”写出了身边人的悲痛和自己对故乡山水的思念。鸿雁的悲鸣和自己的肝肠寸断,进一步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宁闻琵琶乐,但闻琵琶哀”借琵琶声传达出的只有哀愁,没有欢乐。

“休言羊酪甘,谁喜毡庐开”表达了对异族生活的排斥,暗示了对汉文化的怀念。最后两句“故国万馀里,此生那得回”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遥不可及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女子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女性在远嫁生活中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再送正仲

拟君杜鹃花,发当杜鹃时。

朱袍照白日,光彩生路岐。

自比青鼠爪,中心如乱丝。

丝乱复不理,况复远别离。

倾觞恨不深,立马恨不迟。

千山从此隔,三岁或前期。

尔后各寄书,空识满纸辞。

非如笑言乐,但有牵怀悲。

念昔苏与李,徘徊问何之。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农难

稂莠非所殖,嘉禾共一田。

老农实恶之,岂共时稼捐。

管蔡与盗蹠,同气讵能迁。

周公不妨圣,柳惠不妨贤。

贤哉彼薅矣,取舍得其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刑部厅看竹效孟郊体和永叔

苍苍庭中竹,事莫叹迟速。

不同栏下草,一岁一回绿。

朝开花照曜,暮落风相逐。

何如饱霜雪,冬夏森寒玉。

谁将种官舍,本合近岩屋。

不可一日无,萧洒看未足。

阮生岂其愚,林中醉醽醁。

我当明月时,移床来此宿。

形式: 古风

刑部厅海棠见赠依韵答永叔二首(其二)

摇摇墙头花,一一如舞娥。

春风买艳逸,艳逸此何多。

不为游蜂挠,即为狂蝶过。

日光苦给给,鲁叟白波波。

人生若朝菌,不饮奈老何。

杨雄寂寞居,岂若阮生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