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王晙巡边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祅祲除。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形式: 排律

翻译

振武威震慑边疆,弘扬文德肃清远方。
在金色祭坛上重申将领礼仪,授予玉节以领军令。
脱下战甲于边境之外,佩刀远征万里之遥。
昔日吴越之地安宁,如今敌人的庭院空虚。
分派将领如同推车前行,鼓舞士气如同教导驾车。
风中飘扬的旗帜显示远征,雨后洗净的兵器准备战斗。
静坐可见台阶安宁,行进间听说邪气消除。
命令即使插上羽箭快速传递,箭矢飞射也如书信传达。
水陆战功不可忽视,盐梅之才期待施展。
并非列举七种美德,而是期望教化先普及开来。

注释

振武:显示武力,威慑。
荒服:边远地区。
金坛:神圣的祭坛。
玉节:象征权力的玉制令牌。
衔刀:佩带武器。
祅祲:迷信中的不祥之气。
檄:古代官方文书。
羽:箭羽,表示快速传递。
盐梅:比喻人才,也可指治理国家的策略。
七德:古代儒家推崇的七种美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军事领袖在边疆巡视的壮观场景。开篇“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表明领袖以武力征服了边陲之地,同时也弘扬了文化教化,使得遥远的地方也受到了文治的影响。

接下来的“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则展示了领袖在军事上的严谨与庄重,他通过金坛进行祭祀以示敬意,并且亲自颁布玉制给予军队指挥官,以此显示出对军事的高度掌控。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描绘了领袖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他不仅身穿盔甲,而且还能跨越千里之远,口中衔着利刃,展现出无畏的武将风范。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则是对比,昔日可能有过和平的集会,而今天却是外敌侵袭导致的荒凉。领袖面对这样的局势,展现了他的英明与果断。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表达了领袖在战事上的细致考虑,他不仅关注大局,而且还注意到战车的维护和驾驭,这些都是军事行动中不可或缺的细节。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则是对战争场面的一种描绘,旗帜在风中飘扬,雨水清洗着铠甲与兵器,彰显出即将开始的战役气氛。

“坐见台阶谧,行闻祅祲除”领袖甚至能在休息时观察到建筑物的微小变化,在行动中也能听懂自然界的声音,这种对环境的高度敏感是军事家必备的素质。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则展现了即便是在敌对的情况下,领袖依然能够通过箭矢传递信息,显示出他在危机中的冷静与智慧。

最后,“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表达了领袖对于战争成果的关注以及对未来战略布局的期待,他希望能够有所成就,而不是空耗资源。

整首诗通过对领袖巡边过程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军事统帅的英明与力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领导者的崇高赞美。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春台望

暇景属三春,高台聊四望。

目极千里际,山川一何壮。

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嶂。

郊原纷绮错,参差多异状。

佳气满通沟,迟步入绮楼。

初莺一一鸣红树,归雁双双去绿洲。

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闻道汉家全盛日,别馆离宫趣非一。

甘泉逶迤亘明光,五柞连延接未央。

周庐徼道纵横转,飞阁回轩左右长。

须念作劳居者逸,勿言我后焉能恤。

为想雄豪壮柏梁,何如俭陋卑茅室。

阳乌黯黯向山沈,夕鸟喧喧入上林。

薄暮赏馀回步辇,还念中人罢百金。

形式: 古风

送李邕之任滑台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

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

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

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

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

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

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

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

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练。

触地银獐出,连山缟鹿见。

月兔落高矰,星狼下急箭。

既欣盈尺兆,复忆磻溪便。

岁丰将遇贤,俱荷皇天眷。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