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三十七)

大海阔三千,巨深五六万。

余特七尺躯,入里饮一顿。

当时枯竭尽,龙王自出现。

大阅经藏门,请为说一遍。

依如说无法,龙王悟知见。

卖君髻中珠,隐在如来殿。

戴将军陈头,贼降不敢战。

世上有仁人,得永离贫贱。

不贪有为身,当见如来面。

形式: 偈颂

翻译

大海广阔无垠,深度达到五六万里。
我只有这七尺身躯,却能深入海底饱餐一顿。
那时海水干涸,龙王自然现身。
在大阅经藏之门,请求你将佛法讲述一遍。
依照佛法讲解,龙王顿生领悟。
卖去你发髻中的明珠,它隐藏在佛祖的殿堂。
戴将军陈放头颅,贼寇见到也不敢再战。
世间有仁德之人,才能永远脱离贫贱。
不贪恋世俗身份,方能亲见如来真容。

注释

阔:广阔。
巨深:极深。
特:仅, 只有。
躯:身体。
枯竭:干涸。
现:显现。
经藏:佛经宝库。
说一遍:讲述一次。
无法:佛法。
悟知:领悟明白。
髻:发髻。
如来殿:佛殿。
将军:尊称。
贼降:贼寇投降。
仁人:仁德之人。
贫贱:贫穷低贱。
有为身:世俗身份。
如来面:佛祖的面容。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以禅悦之心,入海求法的奇特境界。开篇便以宏伟画面勾勒出大海的深广与自身渺小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万物及个人位置的深刻认识。"余特七尺躯,入里饮一顿" 表明修行者不畏艰险,以平常心对待一切。

紧接着,龙王出现,请求说法,这是对佛教中龙王尊贵地位的一种描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法的渴望和尊崇。"大阅经藏门,请为说一遍" 显示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的执着追求。

然而,当龙王请求说法时,作者却表示无法言说,这体现了一种禅宗中常见的“不立文字”的思想,即真理无法通过语言完全表达。接着,“龙王悟知见”则暗示了龙王对这种无为之道有所领悟。

下半部分诗意转向,"卖君髻中珠,隐在如来殿" 可能象征着作者将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佛法,以求获得真理。"戴将军陈头,贼降不敢战" 这两句则可能是比喻,用战争的失败来形容世人面对真理时的无力感。

最后,“世上有仁人,得永离贫贱。不贪有为身,当见如来面” 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能够超脱世俗、不为物欲所累之人的赞美,以及他们最终能亲睹佛陀真理的信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海洋和龙王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追求佛法真理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修行与宇宙真相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三十八)

一日复一日,百年渐渐毕。

急急除妄想,无念成真佛。

更莫苦攀缘,窥他世上物。

忽然无常至,累劫出不得。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三十九)

居士元无病,方丈现有疾。

唯忧二乘者,缘事不得出。

所以诃秽食,纯说波罗蜜。

上方一盂饭,气满于七日。

不假日月光,心王照斯室。

文殊问不二,忘言功自毕。

过去即如然,现在还同一。

若能达此理,无求总成佛。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

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居。

不事贤圣,了事凡夫。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一)

日轮渐渐短,光阴一何促。

身如水上沫,命似当风烛。

常须慎四蛇,持心舍三毒。

相见论脩道,更莫著淫欲。

淫欲暂时情,长劫入地狱。

纵令得出来,异形人不识。

或时成四足,或是总无足。

可惜好人身,变作丑头畜。

今是预报知,行行须努力。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