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居士元无病,方丈现有疾。
唯忧二乘者,缘事不得出。
所以诃秽食,纯说波罗蜜。
上方一盂饭,气满于七日。
不假日月光,心王照斯室。
文殊问不二,忘言功自毕。
过去即如然,现在还同一。
若能达此理,无求总成佛。
这首诗歌咏的是禅宗的修行生活和对佛法的领悟。开篇“居士元无病,方丈现有疾”,表现了世俗与出家之间不同的人生状态,对比鲜明,既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也隐含着对尘世烦恼的轻视。
接着,“唯忧二乘者,缘事不得出。”这里所说的“二乘”指的是声闻乘和緣觉乘,即佛教中的两种修行方式,而“缘事不得出”则表达了一种深陷在世间因缘不能解脱的无奈。
随后的“所以诃秽食,纯说波罗蜜”,则揭示了诗人对于清净饮食和弘扬般若智慧(波罗蜜)的重视,这是禅宗修行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一种追求心灵清净与智慧的精神。
“上方一盂饭,气满于七日。”这里的“上方”指的是僧侣的生活场所,而“一盂饭”则象征着简单朴素的饮食,“气满于七日”暗示了一种内在的充实和满足,不依赖外在物质。
接下来的“不假日月光,心王照斯室。”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光明的信仰,这里的“心王”即是指禅宗中的真心或本性,而“照斯室”则意味着这种光明能够照亮自己的内在世界,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光亮。
“文殊问不二,忘言功自毕。”这里所提及的“文殊”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象征智慧,而“问不二”则表达了一种对最高真理的追求和领悟,"忘言功自毕"则暗示了在这种深度的修行中,即使语言也变得多余,因为心与道已经合一。
最后,“过去即如然,現在还同一。”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时间的超越感和对真理不变性的理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禅宗所追求的真理都是恒久不变的。
“若能达此理,無求总成佛。”结尾处,诗人表达了如果能够真正领悟这种道理,就无需其他修行,最终自然能够达到佛陀的境界。这句话既是对整首诗思想的总结,也是禅宗中“顿悟成佛”的一种体现。
不详
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居。
不事贤圣,了事凡夫。
日轮渐渐短,光阴一何促。
身如水上沫,命似当风烛。
常须慎四蛇,持心舍三毒。
相见论脩道,更莫著淫欲。
淫欲暂时情,长劫入地狱。
纵令得出来,异形人不识。
或时成四足,或是总无足。
可惜好人身,变作丑头畜。
今是预报知,行行须努力。
一宿复一宿,光阴渐渐促。
报你心王道,依智莫依识。
依智见真佛,依识入地狱。
若沦六趣中,受苦无时足。
余家久住山,早已离城市。
草屋有三间,一间长丈二。
一间安葛五,一间尘六四。
余家自内房,终日閒无事。
昨因黑月二十五,初夜饮酒醉。
两人相浑杂,种种调言气。
余家不奈烦,放火烧屋积。
葛五成灰烬,尘六无一二。
有物荡净尽,惟馀空闲地。
自身赤裸裸,体上无衣被。
更莫忧盗贼,逍遥安乐睡。
一等被火烧,同行不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