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毡帐火炉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

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

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复此红火炉,雪中相暖热。

如鱼入渊水,似兔藏深穴。

婉软蛰鳞苏,温燉冻肌活。

方安阴惨夕,遽变阳和节。

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

毳䈴逐日卷,香燎随灰灭。

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但令此身健,不作多时别。

形式: 古风

翻译

回忆去年腊月,北风呼啸,大雪足有三尺厚。
年岁已高,难以抵挡寒冷,长夜漫漫,如何能熬到天亮。
幸好有绿色的毛毡帐篷,在风雪中预先搭建。
再加上红色的火炉,雪中为我们提供温暖。
如同鱼儿进入深深的水域,又像兔子躲进安全的洞穴。
蜷缩的鳞片渐渐舒展,冻僵的肌肤恢复活力。
正当安享这阴冷的夜晚,突然间气候转暖,阳春时节来临。
无奈时光流逝,季节更替,难道这意味着恩情消逝?
毛毳一天天收起,香火随着灰烬熄灭。
离别的愁绪属于春天的三个月,美好的相聚却在十月。
只要身体健康,就不会长久分离。

注释

忆昨:回忆过去。
腊月:农历十二月,冬季最寒冷的时候。
北风三尺雪:形容风大雪厚。
不禁:承受不住。
安可彻:怎么能熬到天亮。
青毡帐:绿色的毛毡帐篷,古代用于防寒。
红火炉:取暖的火炉。
蛰鳞苏:冬眠动物苏醒的象征。
冻肌活:冻僵的肌肤变得有活力。
阴惨夕:阴冷的夜晚。
阳和节:指春季,气候温暖。
毳䈴:细毛编织物,这里指用来保暖的衣物。
香燎:烧香的烟气。
离恨:离别的愁绪。
属:属于。
佳期:美好的时光。
在十月:指秋季的重逢。
多时别:长时间的分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哀愁的冬日生活场景。诗人通过对过去某个腊月天气的回忆,勾勒出一个在严寒中寻求温暖与安宁的情境。北风怒吼,雪花纷飞,但诗人的内心却因有爱而不觉寒冷。

青毡帐和红火炉成为了抵御严冬的重要物品,它们不仅提供了物理上的温暖,更是情感上的慰藉。在这温馨的小空间里,诗人与所爱之人共享着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如同鱼游于水、兔藏于穴一般自在。

但这种幸福的生活并非长久,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悄然变化。毳䈴(即毛巾)和香烟也都无法永久,象征着物是无常。而离别之情,更是在每个春天都在增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面对流逝时光时的无奈。

白居易以其平实且富有感情的文风闻名,这首诗正体现了他这种特点。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诗人触动了人们对于温暖、爱情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别萱桂

使君竟不住,萱桂徒栽种。

桂有留人名,萱无忘忧用。

不如江畔月,步步来相送。

形式: 古风

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紫阁峰西清渭东,野烟深处夕阳中。

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

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吟四虽

酒酣后,歌歇时。请君添一酌,听我吟四虽。

年虽老,犹少于韦长史。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

眼虽病,犹明于徐郎中。家虽贫,犹富于郭庶子。

省躬审分何侥倖,值酒逢歌且欢喜。

忘荣知足委天和,亦应得尽生生理。

形式: 古风

听弹古渌水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馀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