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其一)忆庐山

欲买庐山,山前三亩,小桥横过松间。

变名吴市,谁认旧容颜。

最好栖贤峡外,应自此、都隔尘寰。

人稀到,壶中化国,光景更堪闲。

无心,求至道,柴门闭了,饱睡甘餐。

幸儿成孙长,为扫家山。

若问它年归去,蓦地也、双桨来还。

愁难舍,清风万壑,高处正跻攀。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翻译

想要买下庐山,选在山前有三亩地,小桥横跨松林之间。
改名吴市,谁能辨识我旧时的模样。
最适合居住在栖贤峡外,从此远离尘世纷扰。
人迹罕至,如入仙境,时光悠闲无比。
无心追求大道,关门静养,安心享受美食和睡眠。
庆幸子孙满堂,他们能帮我打扫故乡。
如果有人问起未来回归,忽然间,也会驾舟归来。
心中满是离愁,但清风穿过万壑,我仍向往高处攀登。

注释

庐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三亩:约合一公顷的土地。
小桥:简朴的桥梁。
松间:松树丛中。
吴市:可能指古代吴地的集市。
旧容颜:过去的面貌或身份。
栖贤峡:可能是一个地名。
尘寰:尘世,人间。
壶中化国:比喻隐居的仙境。
柴门:简陋的木门。
家山:故乡的山,家乡。
蓦地:突然,猛然。
双桨:泛舟的工具。
清风万壑:清风吹过千山万谷。
高处:精神或生活境界的追求。

鉴赏

这首《满庭芳·其一》是宋代词人晁补之所作,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开篇以“欲买庐山,山前三亩”起笔,想象自己购置山居,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小桥流水,松林掩映,显得格外恬静。接下来,“变名吴市,谁认旧容颜”暗示了词人希望逃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本真。

“最好栖贤峡外,应自此、都隔尘寰”进一步强调了远离尘世的愿望,隐居在人迹罕至之处,可以更好地享受清闲时光。词人设想家中虽简朴,但“壶中化国”,内心世界丰富,生活自在。他无心追求深奥的道义,只愿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

下半部分,词人提到子孙承欢,家业得以延续,表达了家庭的温馨与满足。最后,词人设想未来归隐之日,仿佛能驾舟归来,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深深眷恋。“愁难舍,清风万壑,高处正跻攀”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他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即使离开,心中仍挂念那清风拂过的山谷和登高的乐趣。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晁补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庭亲情的珍视,体现了宋词中常见的士大夫情怀。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满庭芳.赴信日舟中别次膺十二钗

鸥起苹中,鱼惊荷底,画船天上来时。

翠湾红渚,宛似武陵迷。

更晚青山更好,孤云带、远雨丝垂。

清歌里,金尊未掩,谁使动分携。

竹林、高晋阮,阿咸潇散,犹愧风期。

便弃官终隐,钓叟苔矶。

纵是冥鸿云外,应念我、垂翼低飞。

新词好,他年认取,天际片帆归。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满庭芳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

报恩心事,投老拼悠悠。

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

成何事,夷犹桂楫,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

算不须,临歧惝恍迟留。

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

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蓦山溪(其一)谯园饮酒为守令作

谯园幽古,烟锁前朝桧。

摇落枣红时,满园空、几株苍翠。

史君才誉,金殿握兰人。

将风调,改荒凉,便是嬉游地。

刘郎莫问,去后桃花事。

司马更堪怜,掩金觞、琵琶催泪。愁来不醉。

不醉奈愁何,汝南周,东阳沈,劝我如何醉。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蓦山溪

自来相识,比你情都可。

咫尺千里算,惟孤枕、单衾知我。

终朝尽日,无绪亦无言,我心里,忡忡也,一点全无那。

香笺小字,写了千千个。

我恨无羽翼,空寂寞、青苔院锁。

昨朝冤我,却道不如休,天天天,不曾么,因甚须冤我。

形式: 词牌: 蓦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