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六日发双林登塔头晓至宝峰寺见重重绘出庵主读善财遍参五十三颂作此兼简堂头

十年怀石门,今日石门去。

双林动曦光,跋河开宿雾。

力微藉古藤,泥软脱芒屦。

风泉白云壑,夜雨青松路。

我生百事废,齿发行衰暮。

但馀爱山心,不逐年华故。

此山甲天下,自昔家吾祖。

峰如青莲花,千叶晓方吐。

烟云浮香色,清凉洗肝腑。

异哉万木间,白塔岿然古。

此老无恙时,超放殊媚妩。

万象供谈笑,大千为戏具。

我曾从之游,绝尘追逸步。

谁云今已亡,塔开全体露。

永怀凭妙观,此意竟凄楚。

那知深林间,聊与故人遇。

电眸霹雳舌,咳唾成妙语。

笔端撼江海,千偈浩奔注。

人间有此客,自可忘百虑。

堂头百衲师,嶷嶷法王辅。

君看说禅口,未肯让前古。

夜阑对昏灯,豪迈激顽鲁。

相逢俱偶然,此生真逆旅。

何当各努力,业已共骑虎。

诗成对轩渠,一笑小天宇。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十年后重访石门的旅程,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与内心情感交织,充满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阳光照耀下的双林、跋涉过河后的清新景象、以及山路两旁的风泉、白云、青松等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深向往。

“力微藉古藤,泥软脱芒屦”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情景,借助古藤的帮助克服体力上的困难,脱下芒鞋以适应湿软的泥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风泉白云壑,夜雨青松路”则进一步渲染了山中清幽的氛围,风声、泉水声与白云、夜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

“我生百事废,齿发行衰暮。但馀爱山心,不逐年华故。”表达了诗人虽年岁渐长,但对山林的热爱却始终不变,这种情感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他生命中永恒的追求。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与僧侣的相遇,以及对方的智慧、言语和书法艺术,展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高僧的敬仰之情。诗中提到的“塔开全体露”,可能是指僧侣的内在智慧如同佛塔般开放,展现出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最后,“人间有此客,自可忘百虑”一句,表达了诗人遇见智者后心灵得到净化,一切烦恼得以解脱的感受。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留题三峰壁间

三峰棱层如削玉,一派悬泉泻寒绿。

平生山水性贪婪,聊与白云相伴宿。

松风竹露有馀清,夜伴孤月依檐楹。

神凝气爽睡无梦,不闻楼上霜钟鸣。

庵头禅翁头雪白,麻衣草履提筇策。

谓予久与世缘疏,青眼逢迎喜诗客。

三峰高兮溪水深,造物留之无古今。

新生松竹不须剪,四时风露常萧森。

粥罢收盂知我去,殷勤乞与题诗句。

山头尘土任茫茫,白云自在来时路。

形式: 古风

华光仁老作墨梅甚妙为赋此

雪里梅开何草草,欲问清香无处讨。

回看水际竹丛边,寂寞闲愁洗妆早。

东坡戏作有声画,竹外一枝斜更好。

但恐金须容易堕,额黄虽妙难长保。

笑笑先生独爱竹,雪壁风梢麝煤扫。

应为冰姿不可传,醉里相忘亦颠倒。

惭愧高人笔下春,解使孤芳长不老。

从来病眼错黄昏,隔雾相看更相恼。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仁老以墨梅远景见寄作此谢之二首(其一)

荒寒扫横斜,稀疏开未遍。

烟昏雨毛空,标格终微见。

吴姬风鬓乱,睡色馀妒面。

谁令种性香,风味极不浅。

道人三昧力,幻出随意现。

塞管玉纤寒,无劳写哀怨。

形式: 古风

仁老以墨梅远景见寄作此谢之二首(其二)

数笔何处山,领略分树石。

远含千里姿,间见复层出。

我本个中人,惯卧苍崖侧。

借路行人间,勃土相欺得。

那知一幅中,见此晚秋色。

悠然欲归去,远壑谁同陟。

旁人笑绝缨,捲卷成陈迹。

形式: 古风